女飞行员2次驾机冲向蘑菇云
【女飞行员2次驾机冲向蘑菇云】10月16日,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1周年之际,一位89岁老人的故事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她就是新中国第二代女飞行员张连芳——这位曾两度驾驶战机冲入核爆蘑菇云的女性,用生命诠释了何为“以身许国”的赤子情怀。1936年生于辽宁的张连芳,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父母虽为普通农民,却坚持送她读书,这份远见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1956年高中毕业时,她以优异成绩成为留苏预备生,却因空军选拔改变志向:“我要让中国有自己的女飞行员!”在江苏徐州空军航校,她以近乎严苛的标准训练自己,零下20度的寒冬坚持户外操作,盛夏40度高温下反复模拟飞行,最终以全优成绩毕业,成为空军第十三师首位女领航员。1958年分配至郑州运输部队后,她执行过运送雷管、专家等高危任务。一次运输精密仪器时,为避免颠簸,她将飞行高度精准控制在300米,全程保持水平飞行,落地后仪器完好率100%。这些经历为她日后执行核爆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1964年,28岁的张连芳接到秘密调令,与机组飞赴新疆马兰基地。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戈壁滩,昼夜温差达40度,饮用水含沙量超标,十三级狂风能掀翻帐篷。更艰难的是生活条件:用破席子搭建的临时厕所常被吹走,女飞行员们不得不顶着风沙如厕;为节省淡水,她们连续数月不洗脸不洗澡,皮肤皲裂如树皮。当得知任务是为原子弹爆炸提供空中保障时,张连芳在组织要求下拍摄了“遗照”。照片中,她身着飞行服,嘴角带着标志性的微笑,仿佛不是面对死亡威胁,而是即将奔赴一场盛大的约会。“准备去牺牲”五个字,道出了那个时代科研工作者的集体觉悟。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上空腾起耀眼的白光。张连芳与战友趴在坑道中,戴着特制墨镜、塞着耳塞等待冲击波过去。当听到“成功了”的欢呼时,她们抓起头盔冲向停机坪——30分钟后,蘑菇云将进入最佳采样期。
驾驶改装后的伊尔-12运输机,张连芳作为领航员精准计算着角度:6000米高度、45度切入角、时速350公里。当飞机冲入云团的瞬间,舱内温度骤升至50度,仪表盘开始闪烁警报,强气流使机身剧烈颠簸。“就像坐在火山口上飞行!”她回忆道。仅用5秒便完成首次采样,但为确保数据完整,她毅然决定返航再采一次。
这次,云团结构已发生剧烈变化,能见度几乎为零。副驾驶王海峰后来回忆:“张连芳的手稳得像机器,在导航设备全部失灵的情况下,仅凭风向估算就完成了二次穿越。”当飞机拖着黑烟降落时,地勤人员发现机翼蒙皮已因高温变形。
任务结束后,张连芳的头发开始大把脱落,白细胞计数骤降至正常值的三分之一。医生诊断为急性辐射病,建议她终止飞行生涯。但当得知1965年将进行空投原子弹试验时,她再次请战:“只要有西北的任务,准有我张连芳!”
这次任务更加凶险:空投高度仅800米,爆炸当量提升3倍。为获取不同高度的辐射数据,她驾驶飞机在蘑菇云中进行了三次螺旋式穿越。返航后,她的皮肤出现大面积溃烂,指甲全部脱落。在301医院,她的病例被标注为“特殊标本1号”,成为研究核辐射对女性影响的重点对象。五、超越生死的家国大义:平凡中的伟大
辐射后遗症给张连芳的家庭带来沉重打击。1965年首次怀孕时,胎儿在16周时停止发育;1967年第二次怀孕,同样遭遇流产。当空军司令员亲自询问她“能否生育不仅是个人问题”时,这位坚强的女性沉默良久,最终说:“组织需要我怎样,我就怎样。”
1981年,35岁的张连芳终于迎来健康的女儿张西验。这个名字既是对核试验的纪念,也蕴含着“验证新生”的深意。如今,每当被问及是否后悔,她总是笑着说:“高高兴兴也是活一天,愁眉苦脸也是活一天,我为啥不笑着过?”
从1964年首次穿越到1965年二次冲锋,张连芳的飞行轨迹勾勒出中国核事业从“地爆”到“空爆”的跨越。在她之后,又有23批飞行员接力完成核爆采样任务,但她是唯一两次执行该任务的女性。
2025年,当89岁的张连芳再次穿上飞行服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她胸前的勋章依然熠熠生辉。这些勋章背后,是1900小时飞行生涯、数百次重大任务、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传奇。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将珍藏61年的战备包捐赠给博物馆,包内泛黄的飞行日志上,至今仍清晰记录着每次穿越蘑菇云的时间、高度和云层密度。“真金不怕火炼”,这是张连芳在央视《吾家吾国》节目中的手书寄语。这句话,既是对核爆试验的生动写照,更是对她人生的最佳诠释。在今天这个追求即时回报的时代,张连芳们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恰似戈壁滩上那座永不褪色的原子城,提醒着我们:有些价值,值得用一生去坚守;有些使命,必须以生命为代价去完成。当历史的尘埃落定,那些冲向蘑菇云的身影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坐标。张连芳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选择前行;真正的奉献,不是计算得失,而是在需要时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这,正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始终屹立不倒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