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多地共享单车骑行中自动锁车
【央视曝多地共享单车骑行中自动锁车】近日,央视曝出多地共享单车骑行中自动锁车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上海洪女士7月骑行时因车辆突然锁死摔倒受伤,平台仅补偿50元了事;北京马女士8月骑行青桔单车时遭遇车轮抱死,导致右脚三处骨折、双腿软组织挫伤,需休养一个月。这些案例并非孤例,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用户纷纷反映类似问题,涉及哈啰、青桔等多个共享单车平台。
据调查,共享单车自动锁车主要发生在骑行过程中的特殊场景。记者实测发现,正常骑行时点击还车按钮,系统均会提示"车辆仍在移动,请静止后还车"。但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企业违规超量投放导致的"一码多车"现象,可能引发系统误判。武汉城管部门8月10日抽查发现,一辆共享单车8时55分出现在东西湖区,8时13分又出现在武昌区,两地相隔数十公里,明显存在"套牌车"问题。
平台方的回应颇具戏剧性。哈啰单车称经技术排查未发现技术缺陷,推测三种可能场景:用户误触还车按钮、前一用户后续关锁导致、助力车超出区域触发断电保护。但记者实测显示,骑行中误触还车按钮的概率极低——车辆移动时系统会屏蔽锁车指令。青桔单车则将事故归咎于链条松动等机械故障,却承认车辆具备远程锁车功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协议中的"免责条款"。某平台《租赁服务协议》规定,用户提车即视为认同车辆安全性,除非证明是固有缺陷直接导致,否则平台不承担责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马亮教授指出,这种单方面排除责任的做法对用户极不公平。
从法律层面看,平台可能面临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民法典》第七百零八条要求出租人保持租赁物符合约定用途,若因自动锁车导致人身损害,平台构成违约。而第一千二百零三条规定,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向生产者或销售者索赔。
监管部门已开始行动。武汉市城管、交通、公安三部门累计督促企业回收违规车辆超10万辆。专家建议,用户骑行前应检查车况,骑行中避免危险操作,结束骑行后及时手动锁车。同时,应保留现场证据,包括拍摄车辆状态、保存订单记录及就医记录,并及时向平台和监管部门投诉。
这起事件折射出共享经济背后的安全困境。当6亿用户将共享单车作为日常出行工具时,任何技术漏洞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企业不能仅以"技术排查无异常"推诿,而应主动排查"一码多车"等管理漏洞;监管部门需建立更严格的行业准入和动态监管机制;用户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权。
站在城市交通的维度审视,共享单车的便捷性不应成为牺牲安全的借口。当车轮在骑行中突然锁死,平台任何技术解释都显得苍白。唯有将用户安全置于利润之上,企业才能赢得真正的信任。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政府完善标准、企业履行责任、用户理性使用,共同为共享单车系上"安全锁"。从洪女士的擦伤到马女士的骨折,每一次事故都在敲响安全警钟。当共享经济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安全应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毕竟,城市的每一次骑行,都该是安心的旅程,而非提心吊胆的冒险。这需要平台停止推诿,监管持续发力,用户保持警惕,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便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