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
【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在庆祝什么节日或成就。仔细一看,却是兰州兰石医院庆祝门诊人数突破七千大关的“喜报”。这场景荒诞至极,恰似医院大张旗鼓地庆祝病床供不应求,火葬场兴高采烈地欢庆业务量节节攀升,直叫人惊得目瞪口呆。近日,一则网传“喜报”引发了广泛关注,在这则“喜报”的左上角,赫然写着“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兰州兰石医院是综合性二级医院、医保定点机构,承担当地医疗保障职责。内部人士称,“喜报”诊疗数据真实,但部分用词不当致公众误解。目前,医院方面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随后,另一位相关负责人称,本月10日时,医院已对9月份以及10月9日的工作量情况进行了通报,同时将相关数据同步发布至医院内部工作群。未曾想,一名新入职的员工竟将这些工作量数据制作成了一份“喜报”,并发布到了自己的朋友圈。网友评价“其它院长:我们都是背地里偷偷庆祝 没想到他直接登报”“把佳绩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这是医护人员最初的梦想吗?还是医院官员的梦想”“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那份流传于网络的“喜报”上,数字被精心加粗突出:9月门诊7577人,手术426台;10月开诊首日门诊451人,手术25台。冰冷的数据被装饰以欢快的边框,仿佛在炫耀一场商业战役的胜利。若不是左上角清晰的“兰州兰石医院”字样,人们或许会误以为这是某家新开业超市的促销海报。医院内部人士承认:“确实用词不当。”这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却暴露了医疗行业在市场化浪潮中的价值迷失。当患者的病痛被量化为业绩,当手术台变成计件生产线,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首先,不造成伤害”又在何方?
医院,作为社会体系中救死扶伤的关键场所,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无比神圣且重大的核心使命——全力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竭尽所能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每一个走进医院的人,都带着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病痛的无奈,医院本应是他们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地。
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一种令人匪夷所思且严重违背医疗初心的现象:门诊人数不断增加,这本应是一个值得深入反思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意味着有更多人的身体出现了不适状况,迫切需要医疗救助。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竟有医院将这一现象当作“佳绩”来大肆庆祝。这种行为,就如同在无数病痛与苦难的废墟之上欢歌起舞,完全背离了医疗行业救死扶伤的本质,也与公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认知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就好比火葬场,它承担着处理逝者遗体的职责,当其业务量攀升时,绝不会有人因此而庆贺。因为在那不断攀升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痛欲绝,是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同理,医院本应是患者对抗病魔的坚强后盾,是给予他们温暖与希望的港湾。当医院庆祝门诊人数增多时,无疑是对患者痛苦的极大漠视。这种行为会让公众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仿佛医院将经济利益置于了患者健康之上,把患者的病痛当成了获取利益的工具。这种不良观感极易引发大众的不满与反感,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愤怒的涟漪,严重伤害了医患之间本应建立的信任关系,让原本就脆弱的医患纽带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据医院方面解释,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源自一位新员工。这位新员工缺乏足够的职业敏感性和对医疗行业本质的深刻理解,竟将内部工作数据随意包装成“喜报”,还发到了朋友圈。这一不当行为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谴责。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那7577名门诊患者之一,当你拖着疲惫且痛苦的身躯走进医院,满心期待着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缓解身体的不适。可当你看到自己迫不得已的就医行为,竟被医院当作“佳绩”来庆祝时,心中该是何等的五味杂陈、悲愤交加?这仿佛是在冷酷无情地宣告:你的病痛,不过是我业绩的垫脚石;你的不幸,反倒成了我值得庆贺的喜讯。
在当今市场化运营浪潮的强力冲击下,众多医院都陷入了颇为相似的认知困境与混乱局面。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的神圣殿堂,是无数医护人员挥洒汗水、奉献爱心的地方。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肩负着守护生命、治愈病痛的崇高天职,那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使命与担当,是无论何时都不会动摇的坚定信念。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医院又不得不直面经营效益的严格考核。它们要精打细算地控制成本,要想方设法地实现收入增长,要面对诸多复杂的经济指标。这种经济利益与医疗初心的双重压力,就像两股强大的力量,不断拉扯着医院,让医院在发展方向上时常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兰州兰石医院作为医保定点医院,本就承担着更为重大的公共医疗服务责任,它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还要在维护社会医疗公平、稳定医疗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就是这样一家肩负重任的医院,却陷入了“喜报”风波。其发布的“喜报”内容,从表面看是用词存在严重不当,但深入剖析,这更像是一场价值观的“车祸现场”,将医院本应坚守的价值理念撞得七零八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质疑。
医院宣传负责人冯立明在事件发生后表示,这起事件“暴露出我院在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方面的疏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诚然,用词不当反映出医院在管理和教育上存在漏洞,但问题的本质远不止于此。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医疗行业在市场化大潮的裹挟下,逐渐模糊的伦理边界。当经济效益与医疗伦理产生冲突时,一些医院开始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甚至在某些时候偏离了医疗的初心。
其实,医院追求效率和业绩本无可厚非。在医疗资源紧张的现实下,提高诊疗效率、优化服务流程值得肯定。但将这些转化为需要“热烈祝贺”的“喜报”,则完全找错了庆祝的方向。
值得欣慰的是,舆论对此事的几乎一边倒的批评,表明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伦理期待从未改变。人们理解医院需要运营,但绝不能接受将自己的健康危机视为他人的商机。
医院应当庆祝什么?或许是救治成功率的提升,是患者满意度的提高,是疑难病症的攻克,是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是医护人员的专业奉献——唯独不该是门诊量的单纯增长。这次“喜报”风波,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医疗体系中的价值困惑。当医院开始用商业公司的语言庆祝自己的“业绩”时,我们都有理由感到不安。医院的温度,不应只体现在体温计上,更应流淌在每一项服务、每一句言辞、每一个决策中。
但愿这次略显尴尬的“喜报”事件,能成为医疗行业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定位的契机。毕竟,医院的存在,是为了让更少的人生病,而不是让更多的人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