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
【世界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温水珊瑚礁的大规模死亡,标志着地球已经越过首个气候临界点,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气候现实”。国际科学家团队在10月13日发布的《全球临界点报告》中发出警告:世界已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这份由来自23个国家、87个机构的160名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突破1.5℃的临界阈值,温水珊瑚礁的大规模死亡已成为首个显著标志,表明地球多个关键系统的稳定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报告主要作者、埃克塞特大学环境科学家蒂姆·伦顿直言:“我们不能再把临界点当作未来才会出现的风险来谈论了”,“大规模暖水珊瑚礁退化这一首个临界点已经出现”。
《全球临界点报告》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温水珊瑚礁已经跨越了热力临界点。科学家们指出,温水珊瑚礁的热临界点中心估计值为1.2℃,范围在1℃至1.5℃之间。 然而目前全球气温已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4摄氏度——这已经 substantially超过了珊瑚礁的承受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报告认为,即使能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珊瑚礁也几乎确定(超过99%概率)将大面积消失。蒂姆·伦顿教授警告:“除非尽快将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恢复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摄氏度(并最终恢复到高出1摄氏度)的水平,否则地球上将无法保留任何规模可观的暖水珊瑚礁。”
气候临界点究竟意味着什么?科学界定义,它是指气候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阈值。一旦超过这个“门槛”,气候系统状态会发生重大且不可逆的变化,进而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全球临界点报告》是评估地球系统与人类社会面临负面与正面临界点风险与机遇的关键文件,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教授蒂姆·伦顿协调主笔。过去20年间,气候科学界才逐渐认识到“气候临界点”的重要性。
不幸的是,珊瑚礁的崩溃可能只是开始。报告警告,一系列灾难性临界点正在逼近。亚马逊雨林系统在升温达1.5℃时可能开始大面积枯死,影响超过一亿依赖其资源的人群。格陵兰和西南极冰盖一旦突破临界点,其持续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不可逆地上升数米。对全球气候特别是欧洲气候有重要影响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则面临在升温低于2℃时崩溃的风险。法兰克福森肯贝格研究所及歌德大学关键计算研究中心教授尼科·温德林表示:“当气候系统越过临界点后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威胁。一个系统的崩溃甚至可能触发或加速其他系统的崩溃。这种风险在全球升温超过1.5℃后显著增加。”
科学家们指出,越过临界点意味着人类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气候现实”。进入临界时代意味着地球的自然系统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状态转变,即使未来降温,也无法完全恢复原状。科学家认为,此后地球系统将不再是线性响应人类活动,而会突然发生结构性跳变,比如冰盖坍塌、雨林枯死、洋流停摆。根据联合国及欧盟科学机构的数据,科学家对近期气温飙升速度超出现有气候模型预测感到惊讶。科学家预期,继2024年和2023年后,2025年将成为史上第3热的一年,海洋热浪使全球84%的珊瑚礁面临白化,甚至死亡。
面对这一紧迫局势,报告强调,避免最严重后果的关键在于立即采取前所未有的紧急行动。每一度升温,每一年停留在高温状态,都会显著增加触发更多临界点的风险。因此,减排必须加速,同时扩大可持续的二氧化碳去除规模,以实现快速降温。各国代表数周后将齐聚巴西,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30次缔约方会议(COP30),共同应对全球暖化问题。科学家呼吁参加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的代表们共同努力,降低导致气候变暖的碳排放量。
然而,在严峻的警告中,报告也提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出路:通过触发“积极的临界点”,推动社会技术系统的自我强化转型。报告提出了“正面临界点”概念,指社会在达到某个阈值后可能出现自我强化的积极转变。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多数地区已比化石燃料更具成本优势;电动车正快速取代燃油车,这一趋势可能同样具有“自我加速”特征。政府推动气候友好技术,如可持续供暖系统和绿色货运,可触发系统性变革。少数群体的环保行为可能通过“社会感染”机制扩散至多数人群,促使社会整体转型。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分会首席科学顾问迈克·巴雷特博士表示,温水珊瑚礁的崩溃是警钟,若不立即采取果断行动,亚马孙、冰盖和洋流的丧失将带来真正灾难性的全球后果。然而,解决方案依然可及。
珊瑚礁的哀歌已经响起,它们是气候系统崩溃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当支撑着近10亿人生计和四分之一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珊瑚礁永久消失,人类还有多少时间等待下一个临界点的到来?11月的世界气候大会,各国代表手握的不仅是谈判文本,更是决定人类文明能否避开最坏命运的关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