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
【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兰州兰石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医院,是兰州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兰州兰石医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这份“喜报”中的诊疗数据属实,“确实用词不当,我院正在积极处理”。兰州兰石医院宣传和运营部门的负责人冯立明称,10月10日,兰石医院召开9月份工作总结会议,通报了医院9月份及10月9日工作量,并同步将数字发至医院内部工作群,一名新员工将这个工作量做成了“喜报”发到了朋友圈。“我们认识到了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我院在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方面的疏漏,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冯立明说。
网传“喜报”显示,兰州兰石医院以红色边框装饰冰冷数据:9月门诊量突破7577人次,住院及门诊手术达426台,10月开诊首日再录451人次门诊。这家二级综合医院作为兰州市医保定点机构,本应承载救死扶伤的使命,却因将诊疗量包装成“佳绩”引发众怒。“若我是那7577名患者之一,看到自己的病痛被医院当作庆功材料,该是何等心寒?”网友的评论获点赞。医疗行业从业者李医生直言:“门诊量激增往往意味着疾病高发,医院本应反思服务能力,而非将其作为政绩炫耀。”
面对舆论压力,兰石医院宣传负责人冯立明将责任归咎于“新员工误将内部数据做成喜报”,并承认“思想教育和规范管理存在疏漏”。然而,这种解释未能平息争议。
“内部数据一旦外泄,便成为公共表达。”山东宸合宸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海军指出,尽管法律未禁止医院统计诊疗量,但以“喜报”形式公开可能引发公众对医院逐利性的联想。华东地区三甲医院主任医师透露,行业内确实存在通过诊疗量评比激励科室的现象,但“对外公布数据无异于将内部考核异化为商业营销”。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医疗资源分配困境。医生坦言:“在财政拨款有限、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医院既需要通过提高诊疗效率维持运营,又必须避免给公众留下‘看病如流水线’的印象。”这种两难境地,在兰石医院事件中暴露无遗。
“医院的存在,是为了让更少人生病,而非让更多人就诊。”网友的评论引发广泛共鸣。当诊疗数据被装饰以欢庆边框,公众感受到的不仅是表达方式的失当,更是医疗行业价值坐标的偏移。
对比可见,真正体现医疗本质的案例往往聚焦患者体验。2023年,陕西省中医医院年门诊量突破百万时,选择强调“周末增设专家门诊、同步开放辅助科室”等便民措施;北大医院2024年门急诊量超324万人次,则突出“互联网诊疗、老年病一站式服务”等质量提升举措。这些案例证明,医疗机构的成就完全可以建立在患者福祉之上,而非冰冷的数字堆砌。
“古代药店悬挂‘宁可塌上药生虫,但愿世间庶寡疾’的牌匾,体现的是医者仁心。”专家指出,“现代医院若将患者流量等同于业绩,实则是文化基因的断裂。”
此次风波为医疗行业敲响警钟。专家呼吁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指标重构:将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技术创新等纳入考核,弱化单纯数量指标。例如,北大医院通过甲状腺结节多学科门诊、黄昏眼科门诊等特色服务提升患者体验。
表达规范:制定医疗行业公共传播准则,明确禁止将诊疗量与“佳绩”“突破”等词汇关联。
监管强化:卫健部门可要求医院定期公开服务质量报告,而非单纯诊疗数据。北京儿童医院在应对呼吸道疾病高峰时,通过“分层救治、中西医并重”等措施提升效率,同时避免数据炒作。
兰石医院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医疗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困惑。当手术台数成为庆功素材,当门诊量化作政绩符号,我们不得不追问:医疗行业的终极目标究竟是治愈疾病,还是制造数据?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强调的:“健康不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精神与社会的完好状态。”医院的成就,应体现在让患者重获笑容的瞬间,而非报表上跳动的数字。唯有回归“生命至上”的本质,医疗行业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与尊重。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被遗忘——在追求效率的时代,如何守护医疗的温度,将是所有从业者必须回答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