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烟花秀事件通报:多人被免职
【蔡国强烟花秀事件通报:多人被免职】10月15日,西藏日喀则市通报《蔡国强:升龙》烟花秀事件调查结果,北京蔡国强艺术工作室因涉嫌破坏高原生态环境被立案查处,赞助商“始祖鸟”品牌承担连带责任,江孜县多名干部因违规决策、监管失职被追责。这场在海拔4670米至5020米高原燃放的“艺术盛宴”,最终以生态破坏的代价和12名公职人员被问责的结局,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2025年9月19日,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县热龙乡查琼嘎日山体策划实施《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这场以火药爆破为手段、通过山脊三幕燃放形成“升龙”动态景观的艺术表演,宣称使用“生物可降解环保材料”,并强调“通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分检测”。然而,活动视频在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对高原生态安全的质疑。网友曝光现场照片显示,烟花燃放后的山体布满紫铜残留物和塑料碎屑,高山草甸被翻土破坏,鼠兔等小型动物栖息地遭强光与巨响惊扰。尽管主办方声称“清理现场并修复植被”,但实地痕迹与官方通报的“15.29亩草毡层结构破坏”“烟花残留物清理不彻底”形成鲜明对比。日喀则市调查组委托权威机构布设75个大气、地表水、土壤监测点位,90个生物多样性监测点,并架设30部红外相机追踪野生动物活动。最终形成的《日喀则市江孜县人为扰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报告》揭示:地表水与大气:监测结果符合II类水质标准和一类区空气质量限值,但烟花燃放产生的瞬时强光与噪声导致野生动物短时惊扰,红外相机记录到雪豹、藏原羚等物种活动轨迹改变。土壤与植被:平整作业、人员踩踏及车辆碾压破坏15.29亩草毡层,高山苔原植物根系暴露,土壤母质层裸露,恢复周期预计超过10年。残留物风险:未清理的紫铜碎片和塑料碎屑含重金属,可能随融雪渗入溪流,威胁下游牧民饮用水安全。
报告明确指出,此次活动属于“高原生态敏感区人为扰动”,短期污染有限,但“潜在的生态风险需长期监测”。北京蔡国强艺术工作室因“破坏草原植被”“残留物清理不彻底”涉嫌违反《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第46条和《草原法》第49条,被立案查处。
调查组直指事件核心矛盾——艺术表演与生态保护的制度冲突。通报显示,江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未经集体研究批准活动,存在“违规决策”;县委宣传部、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等部门“请示报告制度不落实、执法监管不到位”。
最终处理结果引发舆论震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仓木决,政府副县长崔国禄、黄红梅,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静被立案审查调查;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桑布被诫勉;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李积平,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局长次成江措,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党组书记达次被免职并立案审查。
这场问责风暴不仅针对具体责任人,更暴露出基层生态治理的深层问题。正如中国科学院专家张百平所言:“在‘地球第三极’举办爆破性活动,需比城市标准严格十倍的环评程序,而地方备案制暴露了监管空白。”
事件发酵过程中,三个争议点持续引发讨论:环保材料是否适用于高原? 主办方宣称使用“冬奥会同款生物可降解材料”,但青藏高原低温、低降水、低生物活性的环境,导致材料降解周期远超实验室数据。青海民族大学研究员华旦才让指出:“高原土壤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有机质含量仅0.5%,降解可能需数十年。”“翻土修复”是保护还是破坏? 蔡国强团队声称燃放后“翻土与植被修复”,但专家反驳:高山草甸表层10厘米土壤含全部有机质,翻土会破坏真菌共生系统,加速风蚀水蚀。地方决策为何突破生态红线? 调查显示,活动未通过自治区环评,仅以“文化项目”名义备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强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禁止在生态脆弱区从事破坏植被活动,地方备案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场风波以12名干部落马、企业承担数千万生态修复费的代价,为“艺术创新”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正如中国广告协会所言:“品牌价值构建非一日之功,却可能因一次越界行为引发危机。”当蔡国强在泉州海岸爆破渔船导致鱼苗存活率骤降、在长城燃放600吨炸药被指“铺张浪费”时,其艺术理念已屡次触碰生态底线。
青藏高原承载着“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的生态使命,任何人为扰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此次事件中,雪豹因惊扰改变迁徙路线、高寒草甸土壤结构破坏、重金属残留威胁牧民健康,均印证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正如网友评论:“艺术可以震撼人心,但绝不能以震撼自然为代价。”
日喀则市在通报中承诺“开展长期监测和后评估工作”,并“以实际行动守护高原生灵草木”。这场风波不仅是对个别艺术项目的问责,更是对全社会生态意识的唤醒——在“双碳”目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议题下,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生态安全为代价。当蔡国强工作室在道歉声明中承诺“以实际行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时,我们更期待看到:艺术创作回归对自然的敬畏,地方政府严守生态红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唯有如此,“升龙”的壮丽才不会成为生态的“亡龙”,艺术的灵感才能真正扎根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