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俄向中国发运首批4吨重黑麦粉
【俄媒:俄向中国发运首批4吨重黑麦粉】秋意渐浓,一则消息从俄罗斯传来——首批4吨俄罗斯黑麦粉正式发往中国。这看似普通的农产品贸易,背后却是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新出口方向的开放将成为进一步发展俄罗斯粮食副产品供应的重要驱动力。”俄罗斯联邦兽医和植物检疫监督局在今年5月签署议定书时这样评价。2025年10月14日,俄罗斯塔斯社发布消息称,俄罗斯已向中国发运首批重达4吨的黑麦粉。这批农产品经由俄联邦兽医和植物检疫监督局下属部门监管完成所有发运程序,并正式签发了植物检疫证书。
俄罗斯塔斯社的这则报道迅速引发了各方关注。作为俄罗斯权威新闻机构,其报道的首批俄罗斯黑麦粉成功发往中国的消息,标志着中俄粮食贸易迎来了新突破。这批重达4吨的黑麦粉,虽然数量不大,但象征意义显著——它代表着中俄农产品贸易范畴的进一步扩大。俄罗斯联邦兽医和植物检疫监督局为这批黑麦粉签发了植物检疫证书,完成了所有必要的出口程序,确保产品符合中方要求的检验检疫标准。从俄媒报道来看,这批黑麦粉的启运是俄罗斯粮食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中俄农业合作持续深化的生动体现。
这批黑麦粉的成功发运,背后是中俄双方长达数月的精心准备和密切沟通。时间回溯到2025年5月8日,中俄双方签署了《俄罗斯粗面粉和黑麦面粉输华检验检疫要求议定书》,为俄罗斯黑麦粉进入中国市场奠定了法律基础。这份议定书的签署并非偶然,而是中俄农业合作水到渠成的结果。俄联邦兽医和植物检疫监督局当时就明确指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将成为推动俄罗斯粮食副产品供应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仅仅一个月后的6月3日,中国海关总署迅速发布了《海关总署关于俄罗斯黑麦粉输华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正式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俄罗斯黑麦粉进口。这一系列高效的工作流程,反映了两国在农业领域深化合作的共同意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公告,俄罗斯黑麦粉输华需要符合一系列严格的检验检疫要求。这些要求涵盖从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到包装运输的全过程。俄罗斯输华黑麦粉被明确界定为“由俄罗斯联邦境内种植的黑麦为原料,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经加工而获得的仅用于食用或食品加工用的精细粉或粗粉状产品”。在植物检疫方面,特别要求俄罗斯输华黑麦粉不应携带中国关注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和澳洲蛛甲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同时不得带有活虫以及其他有意或无意添加的杂质。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俄罗斯输华黑麦粉的生产、加工和贮存企业,需要经俄罗斯联邦兽医和植物检疫监督局检查、推荐并担保,并最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注册。
这批4吨黑麦粉的发运,置于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深远意义。近年来,中俄粮食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合作不断深化。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3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小麦、大麦、玉米和大豆等四大粮食作物合计达233.78万吨,相比2022年的88.86万吨实现了大幅增长。更令人瞩目的是,在2023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俄达成了一份史上规模最大的粮食订单——合同总金额2.5万亿卢布(折约1800亿人民币)的粮食采购协议。这份长期合同约定在接下来的12年内,俄罗斯向中国提供7000万吨的豆类、谷物和油籽。
首批4吨俄罗斯黑麦粉的成功发运,仅仅是个开始。随着“中俄新陆上粮食走廊”计划的持续推进,两国粮食贸易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早在2013年就提出的计划,其核心是加强俄罗斯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粮食生产,建设粮食仓储、通道和运输网络设施,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据透露,该系统的设计能够同时运输60万吨粮食,年周转量800万吨,可容纳12.8万辆火车车厢,并计划建设29个粮食枢纽谷仓塔。俄方负责人奥夫谢皮扬曾表示,随着外贝加尔粮食枢纽的投运及新合同的签署,预计俄罗斯对中国的粮食出口将增加至每年800万吨,在未来新的基础设施落成的预期下,将进一步增至每年1600万吨。看着手中那份签发给首批4吨黑麦粉的植物检疫证书,俄罗斯联邦兽医和植物检疫监督局的工作人员或许会心一笑。
从5月8日签署议定书,到10月14日完成首批发运,不到五个月的时间,一条新的粮食贸易通道就此打通。这4吨黑麦粉,如同春天播下的一粒种子,正孕育着中俄农业合作的一片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