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回应“特朗普威胁报复中方”
【外交部回应“特朗普威胁报复中方”】10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日本共同社记者提问,据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指责中方故意停止进口美国大豆,并表示作为报复措施,将停止从中国进口食用油。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方处理中美经贸问题的立场一贯明确: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双方应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协商解决分歧。这一表态既是对美方单边主义行径的严正回应,也凸显了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中的责任。中美贸易战火重燃,大豆与食用油成为最新战场,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一个提问引爆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事情源于特朗普10月14日在社交媒体上的发文。他直言不讳地写道:“中国故意不购买我们的大豆,使我们的大豆农民面临困难,我认为这是经济敌对行为。”他进一步威胁道:“作为报复,我们正在考虑终止与中国有关食用油及其他方面的贸易。” 并自信满满地补充说:“我们可以自己轻松地生产食用油,不需要向中国购买。”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展示强硬姿态,但这次言辞的激烈程度及直接针对具体商品的做法,还是引发了市场的不安。
特朗普的愤怒背后,是一组引人注目的贸易数据。今年1至9月,中国主要粮食码头的美国粮食运输船靠岸艘次同比下降了56%,从72艘降至32艘。更令人惊讶的是,自7月起,来自美国的粮食运输船在这些码头的靠岸艘次已降为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以来,同样这些码头每月平均有40多艘来自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南美国家的粮食运输船靠岸,而这些船只90%运输的都是大豆。
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最大的买家。2024年,美国出口大豆金额达245.8亿美元,位居美国农产品出口首位,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4%。其中,中国购买量超一半,价值126.4亿美元。如今失去中国市场,对美国豆农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目前,美国大豆正处于收获旺季,豆农们焦急地希望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进行谈判。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客户,美国豆农的困境正日益加剧。
特朗普声称要停止从中国进口食用油,这部分贸易究竟有多大?中美之间的食用油贸易主要涉及美国进口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废食用油(UCO),这些废食用油大多来自中国的餐饮企业。自2020年以来,美国进口UCO的数量迅速增长,从不足9万吨跃升至超过136万吨,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UCO达到了创纪录水平,美国成为中国UCO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量约为127万吨,占中国UCO出口总量的约43%。
可见,关税战的连锁反应已远超经贸领域。2025年7月,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全球贸易量萎缩8.3%,跨国企业被迫重组供应链,增加的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美国农民协会数据显示,2018-2024年,美对华大豆出口下降42%,导致爱荷华州等农业州失业率上升3.7个百分点。中国始终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塞尔维亚期间宣布,中方将扩大进口塞尔维亚特色农产品,并解除对塞尔维亚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禁令。这一举措彰显了中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的诚意。相比之下,美方近期在波罗的海海缆受损事件中,试图将技术问题政治化,甚至无端指责中国“破坏基础设施”,进一步暴露了其“甩锅推责”的惯用手段。
从19世纪末德俄农产品关税战导致两国关系破裂,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崩溃,历史反复证明:贸易保护主义没有赢家。2025年10月13日,当美方威胁因中国稀土管制加征100%关税时,中方明确表示:“若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坚决采取相应措施。”这种理性克制,既是对自身发展权益的维护,也是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负责。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通胀高企、债务风险加剧等多重挑战。IMF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8%,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在此背景下,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更应承担大国责任,通过平等对话化解分歧。正如林剑所言:“人类社会休戚相关,各国应为实现共赢凝聚共识。”唯有摒弃冷战思维,回归WTO规则框架,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
大豆战争的背后,是美国农场主们焦急地等待着下一个买主,而中国的粮油企业已经从巴西、阿根廷找到了新的大豆供应源。贸易战没有赢家,但这个简单的道理在政治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随着特朗普威胁对华加征100%关税的措施可能生效,中美贸易关系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