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来了!老舍故居里的柿子红了 1953年老舍与夫人栽种两株柿树幼苗,“北平之秋来了”!!
创始人
2025-10-16 09:06:23
0

  老舍故居里的柿子红了

  【老舍故居里的柿子红了】10月15日消息,老舍纪念馆里的柿子红了,“丹柿小院”成了热门“追秋”之地。北平之秋,从这里开始!1953年早春时节,北京城尚存料峭寒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偕夫人胡絜青亲手在庭院中栽下两株柿树幼苗。他们怀着对文学的虔诚与对自然的热爱,将这方处处浸润着馥郁墨香的小巧院落,郑重地命名为"丹柿小院",此名取"丹心映柿"之意,既蕴含着对忠诚赤诚之心的赞美,又巧妙地与院中那满树如火的柿子相呼应。此后,每年十月中下旬,便成了这方庭院最为动人、最富诗意的时节。彼时,金黄的柿子如同繁星般缀满枝头,圆润饱满的果实宛如点点耀眼的红灯笼,将青砖灰瓦的古朴院落映照得熠熠生辉。尤其是雨后,那柿子更显晶莹剔透,仿佛是用最纯净的水晶雕琢而成,每一颗都饱满欲滴,仔细瞧去,似乎还能清晰地看见水珠在果皮上欢快地滚动,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故居的工作人员总是会特意留下几颗熟透后自然坠落的柿子,静静置于院中,为那些在寒冬中艰难求生的麻雀、灰喜鹊提供温暖的食粮。这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态意趣,恰似一条无形的纽带,与老舍先生笔下那充满温情与关怀的人文世界遥相呼应,让人在不经意间便沉浸于那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学记忆的四合院,宛如一座时光的宝盒,完整且细致地保留着老舍先生生前的每一处陈设。走进书房,案头的手稿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还残留着先生挥毫泼墨时未干的墨迹,那一个个灵动的字符,似乎仍在诉说着先生创作时的激情与思索。黄铜烟斗安静地躺在砚台旁,仿佛在默默回味着与先生相伴的每一个闲适时光。玻璃鱼缸里,先生最爱的金鱼正自由自在地游弋着,它们灵动的身姿为这静谧的书房增添了一抹活泼的生机。院角的石榴树依旧年年如期结出火红的果实,那一个个饱满的石榴,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红宝石,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芒。而最妙的,当属那扇正对着柿树的书房木窗。每当先生静静地伏案创作时,窗外摇曳的柿影便会调皮地在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在为先生的作品增添着独特的韵味。正是在这方充满诗意与灵感的庭院里,老舍先生完成了《茶馆》《正红旗下》等二十四部传世佳作,这些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文学的天空。就连院门处五彩木影壁上的"福"字,都是胡絜青先生亲笔题写,那苍劲有力的笔触,墨色如新,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庭曾经的幸福与美满。

  若说丹柿小院是文人生活的生动具象,是文学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典范,那么北平的秋色便是中国文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图腾,是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以他那细腻而深情的笔触,精心描绘了"清晨庭院景""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五幅工笔画卷,将北国那略带萧瑟的秋景,巧妙地升华为永恒的文化意象,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北平秋色图。他笔下那"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的赏秋情境,看似写的是破院中驯鸽的悠然、碧空中飞声的清脆这些日常图景,实则是以"以小见大"的精妙笔法,将胡同深处那看似平凡的寻常巷陌,化作故都精神的微缩景观,让人们在细微之处感受到故都那深沉而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将个人体验升华为集体记忆的写作方式,恰与老舍在丹柿小院中细致观察市井人生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二者相互映衬,共同构筑起北平秋色里最动人、最难忘的文化记忆,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老舍先生则以他那独特的市井视角,深情地诠释着秋日的浪漫。他笔下的北平之秋,是"人间天堂",是充满温情与诗意的梦幻世界。槐树落蕊铺地,宛如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金色地毯;秋蝉嘶鸣如歌,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胡同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比任何华丽的乐章都更加动听,那是生活的旋律,是市井的烟火气。他将自然景观与市民生活紧密交融,让北平的秋充满了浓浓的温情与诗意。这种写法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对秋天悲凉、萧瑟的单一刻画,展现了北平秋天生机勃勃、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面,使北平之秋成为了温情与诗意的代名词,让每一个读过他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北平秋天那独特的魅力。两位文人的不同视角,如同两把钥匙,共同打开了北平之秋那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古老城市在秋天里的多面魅力,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平之秋所承载的中国文人集体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但北平之秋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却始终熠熠生辉。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根基,要珍视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丹柿小院”成为热门“追秋”之地,正是人们对这种文化记忆的追寻与认同。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欣赏美丽的秋景,更是为了感受老舍先生等文人笔下的北平情怀,寻找那份失落已久的文化归属感。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对于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从“丹柿小院”的柿子红了,我们看到了北平之秋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中国文人集体记忆的深厚力量。它让我们明白,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北平之秋这样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