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里的柿子红了
【老舍故居里的柿子红了】北京丰富胡同19号,老舍故居的两棵柿子树下,游客们仰头望着橙红色的果实,仿佛在阅读老舍先生未曾写完的秋天诗篇。深秋的北京,有一处小院最能诠释老舍先生那句“北平之秋便是天堂”。位于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的老舍纪念馆,近日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院内的两棵柿子树红了。这座被称为“丹柿小院”的故居,因枝头挂满累累果实,成为了京城秋季最热门的“追秋”之地。10月中旬以来,纪念馆门前每天都排起长队,游客们为那一抹橙红而来,为感受老舍笔下的北平之秋而来。
走进丹柿小院,两棵高大的柿子树格外引人注目。1953年春天,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手种下了这两棵树,胡絜青还为小院起名“丹柿小院”,足见他们对这两棵树的喜爱。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两棵柿树已成为小院的标志。每年10月,老舍故居都会热闹起来,因为最美的时节到了。橙红色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沉甸甸的,压弯了树枝,也点亮了整座小院。
近日,老舍纪念馆迎来了秋季赏柿高峰期。上午10时许,纪念馆门前便排起六七十人的长队,狭窄的胡同被堵得满满当当。“院子里的柿子红了后,来参观的人就多起来了。每天9时开馆,不少人8时30分就来了,院子里空间有限,我们只能限流。”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来自北京的苏女士已经连续四年来这里打卡。她表示:“没想到今年这里这么火热,提前四五天好不容易才预约上。”老舍对于北平秋天的描写令人着迷。“天气、吃食、景色,正如老舍所说的,‘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来过一次‘丹柿小院’,这个秋天才算完整。”苏女士说。
据老舍纪念馆公布的信息,今年柿子的最佳观赏期为10月7日至10月26日。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纪念馆免费参观,但需要提前预约。为应对观众量急剧增加的情况,老舍纪念馆临时将每日观众限额提升至1000人。不过,根据北京本地宝的信息,每日接待量仅为400人,当同时在馆的观众人数达到馆内人数上限(60人)时,将采取暂停入馆的限流措施。
小院内分为三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不同的故事。这里展示了老舍先生的童年经历、文学创作道路。在第二展厅,通过大量珍贵的图书、手稿、生前遗物及馆藏品,详细展示了老舍一生的生活与创作历程。第三展厅原样保留的客厅、卧室、生活布景,墙上挂着画,跟当年住的时候一模一样,很有生活感。书房里笔墨纸砚、烟斗都摆在原处,还有手稿和老书,展示了老舍先生的日常生活场景。
柿子,在传统文化里有“事事如意”的吉祥寓意。或许老舍先生当时栽下它们时,也饱含着对生活最朴素、最真挚的期盼。如今,这两棵柿树不仅成为了小院的象征,更成为了连接老舍先生与当代读者的纽带。每年的赏柿期大约一个月,从10月初开始持续到10月底。工作人员介绍,“等霜降过后,树上的柿子都熟透了,会统一摘下。”
想要前往参观的游客,可乘坐2路、60路、82路、103路在骑河楼站下车,步行200米即可到达。纪念馆提醒,请文明观景,勿晃动或采摘柿果,共同守护这份独特的景致。年满60岁的观众可持本人二代身份证入馆参观,暂不支持老年卡;残障人士、现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可持相关证件现场登记后入馆参观。
一位连续四年来此打卡的游客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来过一次‘丹柿小院’,这个秋天才算完整。”柿子年年红,小院依旧,而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秋天,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