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年龄放宽至38岁 考生发声
【考公年龄放宽至38岁 考生发声】10月14日,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发布,报考年龄首次调整为18周岁到38周岁。这一政策变化为众多35岁以上的考生重新点燃了希望。“国考公告已出,年龄果然放宽到38岁!”35岁的Jason在社交账号上更新了这一消息。两个月前,他决定尝试报考江苏公务员,如今终于等到了机会。10月14日,2026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录考试——也就是大众俗称的“国考”——正式发布相关公告,报考年龄首次调整为18周岁到38周岁(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出生)。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则放宽到43周岁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这一政策调整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曾经因超龄而被挡在门外的考生们,如今重新获得了报考资格。
近期,全国多地陆续放宽了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打破了长期存在的“35岁门槛”。在公务员招录方面,今年8月,上海市公务员局发布“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将报考年龄条件调整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而2024年度,上海市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的年龄要求依旧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同年8月15日,2025年江苏省省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发布,明确遴选年龄要求为38周岁以下。在事业单位招聘方面,四川省多地也在今年下半年进一步放宽了年龄限制。9月26日,四川省遂宁市、眉山市发布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的公告,对年龄的要求均调整为本科学历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学历43周岁及以下。退役军人可在此规定的年龄基础上再放宽2周岁。
对于许多35岁左右的职场人来说,年龄限制的放宽意味着重新获得了职业选择的机会。Jason目前在苏州工作,今年正好35岁。他在正常工作日会刷上3个小时的公务员考试习题,周末则会去图书馆花6个小时完成模拟测试。“我还是经一个朋友提醒,其实我的年龄也可以考公考编,才开始着手准备复习的。”Jason先后经历过外企、民企、央企,平时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很多,自认很熟悉体制内的工作氛围。他坦言:“年轻的时候,对于‘一眼望到头’的工作没什么兴趣,但现在年纪大了,经历了行业的剧烈动荡,更倾向于稳定。”另一位1989年出生的河南考生L,在去年12月参加完国考后,曾在社交平台发出“最后一次国考”的感叹。可惜,那次国考并未如愿以偿。如今,她在社交平台更新了贴文“你的竞争对手已原地复活”,准备重新规划备考安排。
尽管年龄限制已经放宽,但对大龄考生来说,备考之路并不轻松。“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老了。”历经数月刷题备考,Jason的行测模考才刚刚突破60。面对大量的行测题目,他自认理解力不是问题,但是题目量太大,有限时间内无法兼顾效率与正确率。相比应届生,大龄考生面临的还不仅仅是应试技能的减退。更复杂的家庭情况,特别是对有孩子的考生,是一大挑战。有宝妈在网上分享亲友得知自己备考时的情景:“年龄这么大,为什么还要考公?”“孩子怎么照顾?”“有这个时间,不如生个二胎……”大部分30岁以上的备考宝妈,身上背负着工作、家庭以及社会观念的多重压力。长期从事考公培训的潘老师分析:“即使年龄放宽,我也不认为马上会有很多35岁以上的考生涌入。公务员考试本身备考强度很大,3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本身精力已经不足,还要照顾家庭;如果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积累的话,很难下决心备考。”
这一轮年龄限制的放宽,背后有着多重政策考量。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坚决破除影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表示:“放宽年龄限制有助于破解再就业难题。事实上,35岁左右的年龄正是许多人才具备了一定工作经验,正是职场上的年龄‘黄金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35岁失业、难以再就业的现象。”
同时,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正式落地,部分地区人社部门明确表示,放宽招聘年龄是为了与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相衔接,让劳动者的职业生命周期更加完整。
此外,体制内的技术和管理类岗位,非常看重从业者的实践经验。35岁从业群体在应对复杂问题和群众工作等实务中经验更丰富,用人单位也很需要。
考公考编年龄限制的放宽,对整个就业市场可能产生深远影响。中公教育总部研究院专家李茜认为:“公务员招录政策对全社会具有风向标意义,打破‘唯年龄论’,传递出注重个人能力的积极信号,有望引导企业招聘理念的转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指出:“考试本身最能体现‘机会公平’。公务员考试年龄放宽,具有导向性的意义。一方面,这与延迟退休政策相呼应,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上热议的‘中年危机’、‘35岁门槛’等问题的正向引导,给多元化背景的人才,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不过,熊易寒也认为,社会各界应该理性看待这一政策,这并不等于要刻意提高大龄录取的占比,实际受益者规模应该会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随着国考年龄限制的放宽,Jason依然在工作之余坚持每天刷题备考。对许多像他一样的“大龄考生”来说,这一政策变化不仅是多了一次考试机会,更是社会对35岁以上群体价值的重新认可。
“珍惜国家给的机会”,一位大龄考生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受益者的心声。当“35岁门槛”逐步成为历史,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