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马熊群垃圾场觅食:挖到啥吃啥
【青海藏马熊群垃圾场觅食:挖到啥吃啥】 一双双反光的眼睛在黑夜中闪烁,庞大的身躯在垃圾堆上踉跄行走,三十多只藏马熊正用它们本该挖掘草根与捕食旱獭的爪子,翻找着人类丢弃的色拉油桶和泡面袋。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昌都市边坝县,一座偏远的垃圾场在2025年9月的夜晚,变成了藏马熊的“自助餐厅”。二十余头藏马熊集体翻扒垃圾觅食,目击者称熊群持续活动半小时以上,场面令人震惊。据消息,2025年9月,西藏昌都市边坝县一处偏远垃圾场惊现30-40只藏马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集体翻扒垃圾觅食,目击者称熊群持续活动半小时以上,场面罕见。藏马熊,这些本该独居的高原霸主,如今却打破天性,集体出现在垃圾场,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折射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这些垃圾场大多建在离城镇数公里外的高地上,每天的填埋量达到数十吨。因为人少、量大,夜间的垃圾场变成了熊的餐厅。最多的时候,数十位“食客”摩肩接踵地用餐。消息传开,不少人专程赶来想看“盛况”。众人靠近,在距熊不到50米处,借着车灯和手电光,惊恐发现熊行为异常,不管拿到什么都往嘴里塞,饭盒、塑料袋等垃圾也不放过。当时牧民才仁也在附近,瞪大眼与熊对视,见熊眼神黯淡空洞,如丧尸般可怖、老鼠般猥琐。才仁奶奶曾说熊象征吉祥,可眼前这只熊让他难以相信。
与这片弥漫着怪异氛围、漆黑且恶臭扑鼻的垃圾场相比,仅仅几公里外的县城却呈现出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县城正散发着迷人的霓虹灯光,仿佛一座不夜城。县城中心的上空,被四星级酒店那高大建筑上闪烁的霓虹招牌、连锁饮品店时尚醒目的广告牌以及“朗玛厅”(酒吧)那充满诱惑的灯光招牌等上千家商铺的招牌共同点亮,五彩斑斓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街道上,外卖员骑着电动车在大街小巷中快速穿梭,他们争分夺秒,只为将热乎的美食及时送到顾客手中。而在24小时快递柜前,还不时有人前来取件。
作为高原最大的捕食者,当熊越来越依赖人类食物和垃圾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青藏高原,一个食物链上层物种的改变,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何种影响?
夜晚的边坝县垃圾场,一场前所未有的熊群聚餐正在上演。
在藏族传统文化中,藏马熊被视为象征着吉祥的动物。但对当地年轻牧民才仁来说,如今他在垃圾场上看到的熊群,已经很难与这一形象联系起来。才仁描述,熊的眼睛在黑夜中反射出光芒,却看不出神采,像“电影里的丧尸”,也像“偷东西被抓现行的老鼠”。老一代牧民还记得,藏马熊曾经是高原上的独行侠,以浆果、嫩竹笋为食,偶尔捕食旱獭改善伙食。它们通常在山上居住,每到傍晚和夜间才会下山活动。如今,这些熊却纷纷走出荒野,加入垃圾场上的“盛宴”。
与漆黑恶臭的垃圾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公里外的县城正散发出迷人的霓虹灯光。县城中心被四星级酒店、连锁饮品店和“朗玛厅”(酒吧)等上千家商铺的招牌点亮,外卖员在大街小巷穿梭。便捷的现代生活在高原地区迅速普及,也带来了垃圾的“指数级”增长。在治多县,这个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偏远县城中,现代生活已变得触手可及。2500多家商铺、近10个快递网点和4家外卖平台,让这里的生活节奏与内地已无二致。牧民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改变。才仁家几乎每顿都用纸碗盛饭、纸杯接水,“不用水洗、用完丢了也不可惜”。
食品包装成为垃圾里最多的物品,一个牧民家庭“十几天就攒下一大袋”。
藏马熊本为独居动物,为何此刻集体出现在垃圾场?专家指出,秋季储备脂肪是主因之一。藏马熊秋季需大量进食储备冬眠脂肪,而高海拔地区天然食物本就有限。垃圾堆里那些高热量、重口味的厨余垃圾、方便面桶里的剩汤油水,对它们而言仿佛是“米其林三星自助餐”。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栖息地的挤压。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熊的天然栖息地被压缩,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导致天然食物来源锐减。
“吃垃圾比它们自己捕猎省事得多”。
藏马熊的智力较高,能够记住食物来源。第一只熊发现垃圾场后,尝了一口,记住了路,“下次带亲戚,亲戚带朋友……一传十,十传百,滚雪球似的就成‘熊口大迁徙’了”。
垃圾场上的“盛宴”背后,隐藏着致命风险。熊在吞食垃圾时,往往连汤带料带塑料盖,一口闷。时间一长,胃里堵成“垃圾填埋场”,导致消化不良、肠道穿孔。更危险的是化学物质威胁。垃圾中的洗涤剂、电池渗出液、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会被熊吃下去,毒素在熊体内富集。这些毒素会损害熊的神经系统、破坏繁殖能力,甚至可能导致“下一代小熊生下来就是畸形”。
长期依赖垃圾食物,导致藏马熊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一位长期观察三江源地区生态的研究者指出:“如果放任熊在垃圾场觅食,熊会改变,有可能导致它们逐渐丧失野外捕食的能力”。过去,熊见到人或车时会立即躲远,现在则视若无睹。更令人担忧的是,母熊不再教幼崽打猎,而是直接带去翻垃圾桶。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依赖,比直接打死还狠”。作为高原最大的捕食者,当熊越来越依赖人类食物和垃圾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青藏高原,一个食物链上层物种的改变,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何种影响?
面对熊群的“到访”,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边坝县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表示,该垃圾场“远离居民区,夜间有值班人员管理”,并计划修复被熊破坏的警示牌。然而,人工方式难以完全阻止熊进入垃圾场。专家提出了“堵疏结合”的解决方案。在青海可可西里,给垃圾站加装防熊围栏——不低于3米高,带电但不伤熊,同时对厨余垃圾密封发酵处理,定期清运。同时,在远离人居的山谷设立“生态补食点”,在熊饥饿时投放玉米,秋季缺水果时补充苹果,帮助它们度过自然食物短缺的季节。还有一些创新方法,如在四川卧龙保护区,使用AI摄像头识别熊脸,一旦发现“老熟熊”靠近村子,立马手机报警,护林员骑摩托五分钟内赶到驱离。
垃圾场上的熊群身影,仿佛是自然界发出的一封警告信。一位当地牧民回忆,小时候老人说藏马熊是吉祥的象征,如今它们却在垃圾堆里寻找生存的可能。当野生熊群开始依赖人类垃圾,当高原霸主不再畏惧人类,这不仅是熊群的生存异化,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集中体现。
我们需要思考:在扩展现代生活的同时,如何为野生动物留一片不被打扰的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