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1月28日电(记者 谭畅)28日,香港大学加拿大籍政治理论讲座教授贝淡宁,在香港首届历史与文明国际论坛上畅谈儒学,探讨了儒学等思想的沉寂、回归及复兴。
贝淡宁指,儒学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沉寂,但90年代时又再度回归及复兴。如今已有一种共识,即不会只有一种建立在美国小民主及资本主义上的现代性,相反,现代性会更加多元——无论中国未来是什么样子,都会和美国截然不同。

贝淡宁。(中通社记者谭畅摄)
“因此,中国应模仿西方,或者说中国把西方作为其政治发展模板的想法,几乎已经死亡。”贝淡宁说。那么,是什么促使这种局面产生?他从儒学等角度给出了回答。
“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传统。”贝淡宁说,这种思想不像佛教一样有来世,且提倡公职人员服务社会。随著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道德真空,社会需要道德规范,儒学正能满足这种需要。同时,儒学亦能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从学术角度来说,也复兴了多样的传统。
他还点出孔子之于儒家思想的角色,不仅仅像佛陀与佛教、基督和基督教一样,是宗教的创立者,孔子是以不同方式推进、塑造儒家思想的一员。
不过,过去十年间,儒学的复兴亦有停滞。贝淡宁曾于山东大学任职院长,作为外籍人士,他发现儒学复兴的停滞在山东是个例外。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人们以儒家文化为荣;贝淡宁说,自己亦曾致力于让儒家思想更加国际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