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年龄放宽至38岁 考生发声
【考公年龄放宽至38岁 考生发声】10月15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公务员招考公告正式发布,将报考年龄上限从35岁放宽至38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更可放宽至43岁。这一政策调整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职场“35岁门槛”松动的标志性事件。“这简直是给我们这些‘夹缝中求生’的中年人开了扇窗。”36岁的上海考生李女士坦言,她曾在互联网行业工作12年,去年因行业波动失业后,因年龄限制屡屡碰壁。得知新政策后,她立即调整备考计划:“现在终于能凭经验而非年龄说话了。”像李女士这样的“大龄考生”并非孤例,社交平台数据显示,相关话题阅读量超8亿次,大量30-35岁群体开始重新规划考公路径。
本次国考计划招录3.81万人,报名时间为10月15日至24日,笔试将于11月30日举行。政策调整背后,是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与就业公平导向的双重推动。上海市2025年执法类公务员招考已率先实施,将年龄限制从35岁提高至38岁,明确198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出生者可报考。四川遂宁、眉山等地事业单位招聘更将本科毕业生年龄上限设为38岁、研究生43岁,退役军人还可再放宽2岁。
政策调整的深层意义远超个体机遇。中央党校竹立家教授指出:“35岁左右正是职场黄金期,却常因‘一刀切’年龄限制被挡在门外。此次调整既是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衔接,更是对经验型人才的渴求。”他强调,基层执法、公共服务等岗位尤其需要具备社会阅历的从业者。例如上海某街道执法队干部坦言:“35岁新入职者比25岁者更擅长处理群众矛盾,这是时间沉淀的能力。”
然而,政策落地的复杂性不容忽视。中公教育专家李茜提醒:“年龄放宽不等于‘大龄录取比例激增’,实际受益群体仍有限。”她分析,35岁以上考生需平衡家庭、工作与高强度备考,且部分特殊岗位如公安执勤类仍保持30岁以下限制。这种“有条件的开放”既保障经验型人才入口,又避免岗位适配性风险。
社会反响呈现两极态势。支持者认为,此举打破“年龄歧视”痼疾,与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消除年龄等不合理限制”的要求形成呼应。反对声音则担忧加剧考公竞争,挤压应届生空间。对此,浙江省人社厅回应称:“政策设计已统筹不同群体需求,如国考仍保留2.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专项名额,基层岗位占比超70%。”
从国际经验看,德国公务员考试长期实行“能力优先”原则,日本近年也将地方公务员年龄上限提高至40岁。我国此次调整恰逢人口结构转型期,既回应了中年群体就业困境,又为公共服务注入多元活力。正如考生“L”在社交平台所言:“年龄数字不该是人生的休止符,而是阅历的里程碑。”这场始于考公年龄的政策调整,实则撬动着整个社会的用人观念。当企业开始反思“35岁即失业”的潜规则,当“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共识,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包容、更理性的职场生态。正如上海市执法系统某干部所言:“真正的公平不是无差别的机会均等,而是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匹配的舞台。”这或许就是政策调整背后最深远的意义——让年龄不再是桎梏,而成为经验的勋章,让每个奋斗者都能在人生的黄金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