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复这几个大字 他动用了在轨卫星
【为修复这几个大字 他动用了在轨卫星】一面是六十年前空军官兵用铁锹在黑戈壁上“写”下的导航地标,一面是今日博主调用在轨卫星拍摄修复成果,这两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画面,在新疆哈密戈壁滩上交相辉映。“因为要记住人民空军的来时路。”当被问及为何要费尽周折修复那些戈壁滩上的大字时,博主陆遥这样回答。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最终让他驱车2000多公里,动用20吨砂石,甚至调用了一颗在轨商业遥感卫星。这一切始于一次卫星地图的偶然浏览,最终成就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与传承。
自媒体博主陆遥像往常一样浏览卫星地图时,在新疆哈密东南的戈壁上偶然发现了一组神秘的大字——“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每个长宽达50米,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格外醒目。通过卫星地图的时间回溯功能,陆遥发现这些大字早在1985年的卫星影像中就已经存在。然而,在最新的卫星图片上,这些大字的周围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圈圈”,像是戈壁滩上的伤疤。这一发现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决定亲自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带着满心好奇,陆遥踏上了前往新疆哈密的旅程。他一路驱车,历经6天的跋涉,终于抵达了位于北纬42度、东经94度的戈壁深处。现场的情景让他既震撼又痛心。原来卫星图上那些奇怪的“圈圈”,是某些户外爱好者开车漂移留下的痕迹。这些车辙严重破坏了“人民”两个字中间的地面,在庄严的大字上划下了难看的伤疤。站在这些每个长宽各50米的巨字前,陆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修复这些被破坏的痕迹。
修复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为了不造成破坏性修复,陆遥和朋友们几乎跑遍了哈密所有的矿业公司和砂厂,寻找与戈壁相似的黑色砂石。他们反复试验,最终在戈壁深处找到了合适的石料。由于担心大型运输车辆会对地面造成二次破坏,他们特意让运输车将石料卸在距离地标3公里外的地方,然后用小车分批转运。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他们最终用27车、重达20吨的砂石修复了这些“伤疤”。当最后一道车辙被填平时,陆遥和朋友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修复完成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陆遥准备用无人机拍摄修复成果时,却得知当地实行无人机禁飞的消息。而他能查到的卫星地图最新更新时间也在一年以前。这时,一个疯狂的想法闯进了他的脑海——能不能动用卫星拍摄一张最新的照片?他尝试联系了某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没想到得到了积极响应。公司工作人员帮助他规划了23秒的拍摄时机。9月28日12时45分51秒,当吉林一号的一颗卫星飞越大字上空时,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修复后的完整画面。
为什么如此执着于修复这些大字?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在新疆哈密成立。飞行训练需要各种地标,但在茫茫戈壁中,大部分空域缺少明显地标,飞行员很容易迷失方向。在没有卫星定位、测量设备也十分简陋的年代,教员和学员们决定手绘地标。战士们用尺子量、木棍画字的轮廓,通过“刮除黑石露出碱土”的方法,经过数月努力,终于在戈壁滩上用铁锹挖出了“为人民服务”、“只争朝夕”等5处地标大字。每个字长宽各50米,每一个笔画就是一条马路,对应机场的5个空域导航点,成为飞行训练参照的地标。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央视军事”的摄影师曾拍下空军战斗机教练机编队飞越“为人民服务”地标上空的画面,战机与地标同框的场景令人动容。如今,第八航校已成为历史,但这些大字中体现出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人民空军的血脉中。陆遥的视频发布后,人民空军官方账号特意留言致谢:“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向您致谢!”这些留言的背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正如人民空军官方账号所说,这些字是“先辈们用铁锹和尺子写给天空的导航和后人的路标”。当商业遥感卫星在2025年9月28日飞越新疆哈密戈壁滩上空时,它记录下的不仅是修复一新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1967年第八航校官兵用铁锹在黑戈壁上刮出导航地标,到今日普通人调用卫星守护历史印记,“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早已超越了它的物理存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军队与人民的精神桥梁。
那个动用了在轨卫星的博主陆遥,修复的不仅是一片戈壁滩上的伤痕,更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