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0年上班路免费搭1156名乘客
【男子10年上班路免费搭1156名乘客】一面小小的车窗,映出了十年如一日的善意。在安徽蚌埠的街头,陈修龙的私家车如同一座移动的爱心驿站,让“免费顺风车”这个词变得沉甸甸。“但凡只要还有人需要,公益顺风车,我就会一直做下去。”陈修龙站在他那辆已行驶十年的爱车旁,目光坚定地说。这位44岁的安徽蚌埠男子,用十年时间在上下班路上免费搭载了1156名乘客,提供了1643个爱心座位。十年来,他累计发布了756条爱心线路,从未收过一分钱。如今,他的善举已感染了数百人加入这场爱心接力,从最初的独自坚持发展到近百辆车的公益队伍。
2015年初,陈修龙还是蚌埠义乌商贸城一名从事女装批发的普通司机。那时的他,每天往返于市区和淮上区的商贸城,过着平淡而规律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向他介绍了公益顺风车这个概念。 “顺路带个人,能帮到别人,也能让路上不那么孤单”——这个简单的想法,让他开始了这段不平凡的旅程。带上自己2014年底刚买的新车,2015年3月,陈修龙正式加入蚌埠公益顺风车协会。 从此,他的车轮成了传递爱心的载体,十年如一日地行驶在蚌埠的大街小巷。
十年的坚持,化作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756条爱心线路,1643个座位,1156名乘客。陈修龙的一天通常这样度过:早晨从市区开车过淮河大桥前往淮上区的义乌商贸城,傍晚时分再返回市区。 除了外出进货不在蚌埠的时间段,他都会提前在群里告知行驶线路和途经地点。“在顺风车上,十年来一分钱没有收过,也不能收,不然就失去了‘公益’这两个字的含义。”陈修龙语气坚定地表示。 对他而言,公益的纯粹性不容丝毫折扣。
李荣女士是陈修龙最早的乘客之一。 2015年4月,当时50多岁的她不会驾车,通过朋友了解到当地有公益顺风车。“她上车时还挺拘谨的,怕麻烦我,感觉不好意思。”陈修龙回忆道。 他便安慰对方:“顺路而已,不麻烦。”十年过去了,如今李荣女士家里也有了车辆,搭车的机会不是很多了。 但遇到不凑巧时,她还是会主动联系陈修龙。 面对记者,李荣表示,10年时间了,他们成了“车上的朋友”。
在陈修龙的带领下,公益顺风车的队伍不断壮大。 他们的顺风车群最高峰时QQ群里有400多人,现在转到微信群,也有200多人,参与车辆近100台。陈修龙自己一天最多接过3趟乘客,有时是一人,有时是两人,偶尔也会坐满三个位置。 在他看来,每多一辆车加入,就能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如今,这支由近百辆车组成的爱心队伍仍在蚌埠街头穿梭,将个人的善举延伸成群体的力量。
“车辆行驶中就怕出事,安全行驶是第一位的。”陈修龙语气坚决地说。 他深知,每一次接送,别人都是把安全交到自己手上。十年来,他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或纠纷。 秘诀很简单:谨慎驾驶、提前检查车辆、提前规划路线。遇到紧急情况,同为队友的朋友也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 这种互相照应的机制,确保了爱心车队的安全运行。
陈修龙的公益之路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常带着女儿一起做公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现在女儿已经高二了。女儿陈思元也成了父亲爱心公益的伙伴和“父女兵”。 采访中,陈思元表示:“从一年级开始,还不太明白事理的我,就坐在爸爸的车里,看着他的一举一动。现在长大了,愈来愈觉得,他的行动是值得的。”这种爱心的传承,或许比任何荣誉都更让陈修龙感到欣慰。
十年来,陈修龙先后获得了“十佳最美公益人”、“蚌山区优秀志愿者”、“十大最美顺风车车主”等荣誉,并入选“蚌山好人”,参评“蚌埠好人”。然而,荣誉没有改变他的初心。如今,陈修龙的爱心车仍在蚌埠街头行驶,车里的爱心座椅始终“不空闲”。 虽然车况早已不如当年,但陈修龙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陈修龙的公益行动并不局限于顺风车。 作为“与爱同行”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他关心“一老一小”,常去当地福利院、老人院慰问演出,为孤寡老人换被褥、钉窗帘、清杂草。在助学领域,他参与春雨助学,资助困难大学生。 这些额外的公益行动,让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陈修龙的那辆私家车,里程表上的数字一年年增长,从新车间旧车,不变的是车主的初心。“这辆车见证了我十年的公益路,载过的人、说过的话、听过的故事,都在它的里程表里。”他轻抚着车身说道。如今,陈修龙依然每天在微信群里发布着自己的行车路线,那近百辆车的爱心队伍仍在蚌埠街头穿梭。
十年的方向盘,握出了茧子,也握出了人生的价值——1156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