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0年上班路免费搭1156名乘客
【男子10年上班路免费搭1156名乘客】2025年10月,安徽蚌埠的街头巷尾仍流传着“爱心送考叔叔”的传说。44岁的个体从业者陈修龙驾驶着那辆贴有“公益顺风车”标识的私家车,十年间累计发布756条爱心线路,为1643个座位找到需要的人,成功搭载1156名陌生乘客。从行动不便的孕妇到雨中焦急的上班族,从考场外紧张的学子到光荣院里的老兵,这位被街坊称为“最温暖的陌生人”的男子,用方向盘画出了珠城最动人的爱心轨迹。
2015年3月的一个清晨,陈修龙驾车经过蚌埠义乌商贸城时,目睹了公益顺风车志愿者帮助路人解困的场景。“那个孕妇捧着肚子站在路边,志愿者停车询问的瞬间,阳光正好穿过车窗照在她脸上。”这个画面深深烙印在陈修龙心中。当天下午,他便在公益顺风车平台完成实名认证,成为第127位蚌埠车主。最初的日子并不轻松。妻子担心安全风险,女儿好奇“爸爸为什么总载陌生人”,甚至有乘客下车时质疑“是不是骗钱的”。但2016年高考季的经历彻底坚定了他的信念:当护送的首批考生走出考场,集体向他鞠躬时,那个18岁女孩含着泪说“叔叔的车比任何幸运符都管用”。
如今,他的车里永远备着三样东西——急救包、儿童玩具和写满鼓励话语的便签纸。在陈修龙的公益版图中,“一老一小”始终是核心坐标。每周三下午,他会准时出现在蚌山区光荣院,为抗战老兵表演自编的快板节目。87岁的李建国老人至今保存着他送来的军绿色水杯,杯身刻着“致敬最可爱的人”。对于社区孤寡老人,他制定了详细的“双周探访表”:1号院张奶奶的被褥该换了,3号楼王爷爷的窗帘杆松了,5单元刘婆婆的杂草需要清理。2016年4月,得知困境儿童小庭坤(父亡、母智障,随外公外婆生活)的情况后,陈修龙开启了长达九年的“特殊护航”。
从每月200元资助款到定制新衣,从联系大学生辅导功课到寒暑假带他参观科技馆,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男孩如今已是校机器人社团骨干。今年中考,小庭坤以712分的成绩考入蚌埠二中,在毕业典礼上对着镜头说:“陈叔叔的车,载着我看见了更大的世界。”
作为“与爱同行”公益协会车队长,陈修龙创新了“爱心线路动态发布系统”。每天清晨6点,他会在志愿者群发布当日路线:“7:30张公山公园东门→二中,可载2人”“8:15万达广场→铁路中学,优先学生”。这种“拼车式公益”带动了87位车主加入,累计减少碳排放12吨。
2025年高考期间,协会组建的“送考应急车队”创造了零延误纪录。6月7日暴雨倾盆,陈修龙在淮河路积水段背起考生蹚水前行,这个被路人拍下的画面登上《蚌埠日报》头版。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女儿陈雨欣从12岁起就担任“爱心座椅小管家”,负责检查车内儿童安全锁,如今已是协会最年轻的理事。
当陈修龙的善举引发全国关注时,一起“好意同乘”纠纷案为他提供了法律注脚。2023年,湖北十堰司机王某免费搭载朋友途中发生事故,被判承担60%赔偿责任。蚌埠市交警支队为此制作了《公益顺风车安全指南》,明确“三必须三禁止”:必须检查车况、必须提醒系安全带、必须购买座位险;禁止超速行驶、禁止疲劳驾驶、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法律不是束缚善意的枷锁,而是保护善举的铠甲。”陈修龙的车内始终放着这份指南,扉页上是他手写的座右铭:“方向盘握得越稳,爱心才能走得越远。”这种谨慎与热忱的平衡,让他在十年间保持零事故记录,更让“公益顺风车”成为蚌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杆项目。
陈修龙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个体。在他的带动下,蚌埠形成了独特的“公益生态圈”:出租车司机组建“雷锋车队”,共享单车企业设置“爱心停放点”,甚至有餐馆为志愿者提供免费餐食。据蚌埠市文明办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市公益活动参与率同比提升41%,“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市民新时尚。
“他让我想起老蚌埠的‘好人文化’。”蚌埠学院社会学教授周明远指出,“陈修龙现象的本质,是传统邻里互助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当1156次免费搭载转化为城市文明指数,这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注脚。”如今,陈修龙的爱心车仍穿梭在珠城的晨昏之间。后视镜上挂着小庭坤送的千纸鹤,挡风玻璃前摆着考生们送的感谢卡,储物盒里收着老兵们写的书法作品。这些物件见证的不仅是1156次搭载,更是一个普通公民将善意转化为制度化公益的非凡历程。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陈修龙用十年坚守证明:公益不需要惊天动地,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当他的车轮再次转动,载着的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更是一个城市对美好的永恒向往。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注脚——在法治框架内,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