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现年73岁的经民联商界(第一)议员林健锋宣布,经过慎重考虑及与香港总商会、经民联党友和家人商量,决定不再参选新一届立法会。林健锋说,“我已连续担任5届立法会议员,任职期间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香港工商业界发展和市民福祉不懈努力。”
在这之前,与林建锋一样宣布弃选、退下“火线”的资深议员还有:现任立法会主席、74岁的梁君彦,饮食界议员、76岁的张宇人,保险界议员、71岁的陈健波,选委会界别议员、70岁的马逢国。另外,宣布弃选的还有70岁以下的现任议员:社福界议员、68岁的狄志远,进出口界、62岁的黄英豪,新界东南、37岁的林素蔚,新界北、36岁的张欣宇。
当笔者在撰写本文时,71岁的经民联工程界议员卢伟国和72岁的自由党航运交通界议员易志明也先后宣布决定弃选下一届立法会议员。
第八届香港特区立法会选举定于12月7日举行,选举提名为10月24日至11月6日。最近两个星期,特别是刚刚过去的周末,立法会5位资深议员的“急流勇退”,成为香港很多市民茶余饭后的话题。
以微知著、触类旁通,一批现任议员选择退出,令人联想到一个月前的澳门特区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同样有这样的情形。
其实,“一国两制”的香港和澳门政权运作原理是一样的;两地一直在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共同进步。此次澳门立法会选举,是新选制下的第一次立法会选举,而澳门特区的新选制正是借鉴了香港新选制的经验,并在实施过程当中有许多改革创新的亮点,给香港以重要启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观察。
新老交替的“破”与“立”
澳门立法会共33个议席,包括:14名直选议员、12名间选议员和7名委任议员。此次选举没有为参选人设置“年龄上限”,但当选的26名直选、间选议员的年龄都小于70岁,多位资深议员主动放弃参选,大部分当选议员的年龄在38岁至50岁之间,再加上7名委任议员也比较年轻,立法会议员呈现年轻化的鲜明特征。从选举结果看,新老交替的“破”与“立”力度很大。
澳门立法会的这一变化,是因应发展需求做出的正确抉择。澳门很小,产业单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面积是澳门特区现有面积的三倍,可以说“澳门的未来在横琴”。时下,横琴开发建设需要提速,立法会议员虽然并非横琴开发建设的“一线推手”,但在规则规制衔接等方面,立法会透过推进立法,来进一步“拆墙松绑”、革故鼎新,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青年一代充满朝气、思维活跃,能够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来思考问题;敢于打破陈规、另辟新径;推动增强政策的年轻化与包容性;促进代际交流与融合。从这些角度看,不少中青年一代进入立法会,将会重塑立法会的政治生态,形成支持特区政府改革创新的有利环境。
澳门聚焦发展难题,推进立法会新老交替,体现出“问题导向”的鲜明特征。其实,香港也面临同样的课题。
粤港澳大湾区是三地的共同家园,也是香港未来的希望所在。其中,北部都会区是大湾区的重要合作平台,但近年来的推进速度不如人意。行政长官李家超多次表示“一直心急如焚”。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提升决策层次,成立由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展现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李家超表示,还将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授权政府制订简化的法定程序。
北都发展要提速,不仅需要政府用力,还离不开立法会的支持配合。立法会大多数议员普遍具有前瞻思维、开拓精神和务实作风,可以为北都发展注入动力。从这个角度看,立法会的新老交替,并非简单的人事更迭,而是为立法会注入积极进取动力的契机,只争朝夕、快马加鞭,令行政与立法形成合力,推动香港打开发展新天地。
行政主导的“选”与“举”
澳门基本法确立了“三权分置、行政主导、司法独立、行政长官代表特别行政区向中央总负责”的政治制度,观察此次澳门立法会选举,“行政主导”的特征更加彰显,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特区政府既注重“做”,也注重“说”。在过往,澳门特区政府尽量淡化自己在选举中的“角色”,主要做好组织和执法两件事。这一次,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带领政府团队在做好这两件事的同时,还做好了一件大事:宣传。在选举的不同阶段,澳门特区政府在线上线下对选民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引导选民知晓选举规则、依法正确履行选举权。
其二,公职人员带头参与投票。过往,受“公务员中立”理念的影响,公职人员投票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区政府官员也受限于这一理念,并未大张旗鼓地呼吁公职人员投票。这一次,行政长官岑浩辉多次呼吁公职人员积极参与投票,并要求各部门为投票日需值班的公务人员提供便利,确保他们能顺利完成投票。
其三,政府官员“转任”立法会议员。在澳门第八届立法会的7位委任议员当中,曾担任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司长的张永春备受瞩目。行政长官岑浩辉回应委任张永春为立法会议员时说,邀张永春出任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凭借其经验,期望将来在政策酝酿、制订,以至立法会讨论的过程中,行政、立法两者之间有更进一步的良性互动、紧密沟通,更好统筹立法工作,回应社会各界的期望。张永春也公开向媒体表示,行政与立法各自拥有明确的工作范畴和法定职责,但不代表“各有各做”,在行政主导原则下,双方需各自做好本职工作,以实现良性互动。
至于张永春会不会出任澳门立法会主席,根据澳门立法会议事规则,立法会主席需通过既定程序,由全体议员选举产生。张永春表示,不论在立法会担任何种职位,都会全力以赴做好议会相关工作。
选举的目的是“选贤举能”。“选贤举能”出自《礼记·礼运》,意为选择贤德之人并推举有能力者担任要职。澳门特区以行政长官委任的方式推举有才能的人进入立法会,在“举能”方面是一个突破。
香港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将产生90名立法会议员,分别通过选举委员会界别(40名)、功能团体(30名)和分区直接选举(20名)三种方式产生,虽与澳门特区立法会的选举方式有所区别,但同样需要发挥好行政主导的作用,加大“举能”的力度,把那些真正愿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推举出来,成为立法会的中流砥柱、核心力量。
议员能力的“质”与“量”
澳门立法会只有33位议员,“量”虽不多,“质”却不弱。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在澳门立法会选举的第二天发表谈话指出:“从整体看,当选的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兼备德才、各有专长、来源多元、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堪称历史最高水平。社会各方对此深为赞许。”
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的“谈话”是非常严谨和缜密的。正如发言人所说,在新选制下,当“爱国者治澳”成为铁定的标准,参选人纷纷把政纲重心放在拚经济、谋发展、搞建设之上,从不同角度展现自己参政议政、为民服务的能力。当选的议员出现了许多“新面孔”,也有“胜券在握”的“老将”最终落选;再看此次澳门立法会选举直选投票率达53.35%,较上届提升11个百分点,投票人数创纪录突破17.5万人。“高参与度”和“高落选率”同时出现,说明选民用心甄别,把票投给了拥有“硬实力”“硬基础”“硬本领”的人。
立法会议员选举,“量”体现了代表性,令更多界别、阶层、族群的声音可以直达议事厅;“质”则体现了参政议政的能力,议员高质量履职,才能体现高质量民主。即将开始的香港立法会选举,在注重“量”的同时,更应注重“质”。依笔者之见,参选人的以下两个能力非常重要。
其一,发现问题的能力。议员能不能发现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可以看出他是否有条不紊的认真履职。那种随时夸夸其谈、满嘴“正确废话”的人,平时不可能做过深入调研,也不可能听到市民的真实诉求和主要诉求。那种极少发言、甚至从来不发言的人,尸位素餐、文恬武嬉,占据宝贵的席位,却没有体现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样子。看政纲,比智慧、比认知、比人品,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看其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举不是推选建制架构的“破坏者”,而是选举建设性意见的“提供者”。议员是香港政权机关的一员,是“局中人”,不是“旁观者”,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只讲“这不行,那不行”,而要多提“怎样做才行”,兼听则明、从善如流,为香港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方案,如此才可以体现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能力。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指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都离不开高效能治理。”他强调:“维护好行政主导体制,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水平,以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夏主任深刻揭示了“维护好行政主导体制”与“高效能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纵观澳门立法会成功选举,思考夏主任的这段话,在即将到来的香港第八届立法会选举中,如何让众多善于“维护好行政主导体制”的议员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是新方向、新课题、新挑战。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