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爬山捡幼蛇轮流抚摸 专家:剧毒
【驴友爬山捡幼蛇轮流抚摸 专家:剧毒】2025年10月,一条记录“驴友爬山捡幼蛇并轮流抚摸”的视频在网络平台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一名驴友在爬山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条幼蛇,竟将其放在掌心,周围同行者纷纷上前近距离观察,甚至伸手抚摸,还不时发出“第一次摸蛇”“滑滑的”等感叹,丝毫未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这一危险行为不仅让目睹者心惊胆战,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野外安全与自然敬畏的深刻反思。视频画面显示,当驴友将幼蛇置于掌心时,周围人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有人凑近仔细观察,有人则大胆伸手触摸,完全忽略了蛇类可能带来的危险。据国家应急广播发布的现场图片,这条幼蛇在众人手中辗转,其身体微微扭动,似乎对周围的触碰感到不安。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自然守护者”评论道:“这种行为太危险了!野外不是动物园,不能随意触碰野生动物。”而网友“户外老张”则表示:“很多驴友缺乏基本的野外生存知识,这次幸好没出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视频流出后,不少熟悉蛇类的网友第一时间识别出这是一条短尾蝮蛇幼蛇。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这样的行为非常危险!这是一条短尾蝮蛇幼蛇,成年后体长一般为60 - 80厘米,属于小型毒蛇。虽然幼蛇毒性弱于成蛇,但仍具毒性,其排毒量大、毒性强,是中国造成蛇伤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蛇种之一。”赵力详细介绍了短尾蝮蛇的特征:其头部为典型的三角形,与颈部区分明显;头部背面有对称的大鳞片;瞳孔呈垂直裂缝状,这是蝮蛇类的典型特征;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褐色纵纹,俗称“黑眉”;体色变化较大,以灰褐色、棕褐色或红褐色为基调,与环境高度融合;背部有两行深色的大圆斑或呈锯齿状的斑纹;尾部短而钝。短尾蝮蛇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见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它适应性极强,广泛分布于平原、丘陵、低山区,常见于草丛、灌木丛、石堆、坟地、农田及村舍附近,喜欢在凉爽的清晨、黄昏和夜间活动。赵力特别强调,短尾蝮蛇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人蛇相遇的概率很高。虽然它性情不算特别暴躁,但受到威胁时会果断攻击。被咬后若不及时治疗,严重可导致截肢、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事实上,因缺乏对毒蛇的认识而酿成悲剧的案例并不鲜见。2025年9月2日,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就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名男子将剧毒的眼镜王蛇当作无毒的乌梢蛇,不仅徒手把玩、将蛇挂上脖颈,还任其钻入裤子的破洞里。其间,蛇突然发起攻击将其咬伤。尽管他已被紧急送医,但因毒性发作过快,最终未能挽回生命。
这起悲剧与此次驴友抚摸短尾蝮蛇幼蛇的事件如出一辙,都暴露出部分人对野生动物危险性的严重忽视。自然爱好者李女士表示:“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一定要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保持安全距离。这不仅是对自然生灵的敬畏,更是对自身生命的负责。”
那么,在野外遇到蛇类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保持距离:如果在室外活动时遇见短尾蝮蛇等毒蛇,尽量远离,不要去逮它。蛇类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受到威胁。冷静应对:如果不慎被咬,核心原则是保持冷静,迅速就医。切勿惊慌奔跑,因为惊慌和奔跑会加速血液循环和毒液吸收。记住特征:如果可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记住蛇的特征,或用手机拍照,这有助于医生快速确定抗蛇毒血清的类型。切勿捕捉:被咬后切勿试图捕捉或打蛇,以免再次被咬或激怒蛇类。静止不动:让患者静止不动,减缓血液循环和毒液吸收。同时,尽快送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
此次驴友抚摸短尾蝮蛇幼蛇的事件,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野外互动,更是一次对自然敬畏之心的深刻考验。在科技飞速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忘记自己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赋予了我们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但同时也设置了明确的界限。当我们踏入野外,就意味着进入了野生动物的家园。在这里,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空间。我们的好奇和冒险精神,不应该成为破坏生态平衡和威胁自身安全的借口。正如一位环保人士所说:“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轻慢,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心怀敬畏,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此次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更要学会尊重和保护它。未来,当我们再次踏上野外的征程,愿我们都能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用智慧和理性去探索、去发现。因为,只有守护好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让生命之花在自然的怀抱中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