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61分全家欢呼 爸爸否认摆拍
【孩子考61分全家欢呼 爸爸否认摆拍】10月11日,安徽亳州。医生爸爸佛系养娃,儿子考61分全家沸腾引发网友关注。视频中,孩子妈妈双手紧紧握着那张承载着孩子努力成果的试卷,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悦,身后跟着三个蹦蹦跳跳的孩子,他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簇拥着妈妈,一起走进了家门。一进门,妈妈就迫不及待地笑着朝坐在沙发上的爸爸喊道:“梁医生,你家祖坟冒青烟了,恁儿这次可争气了,考了61分呢!”那声音里满是兴奋与骄傲,仿佛这61分比任何高分都要珍贵。孩子爸爸原本正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听到这话,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高兴得一下子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几步走到妈妈面前,双手接过卷子,仔细端详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哎呀,这孩子可算开窍了,赶紧的,告诉孩子爷爷奶奶这个好消息,咱今晚下馆子好好庆祝庆祝!”10月13日,记者通过多方联系,终于对话到了视频中的孩子爸爸梁先生。采访过程中,梁先生那爽朗的笑声就没停过,时不时就会笑出声来,仿佛只要一提到孩子,他的心情就格外愉悦。
据梁先生介绍,他是安徽亳州涡阳县的一名儿科医生,平时在医院里忙忙碌碌,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孩子和家长。他自称自己的育儿方式比较佛系,因为他深知在医院里,目睹过不少孩子因为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等不幸事件而陷入困境,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他更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潜能无限,不应该被分数所束缚。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多数网友在看到这个视频后,纷纷点赞留言,称赞这位父亲“情绪价值给到位”。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充满爱与鼓励的鼓励式教育方式,就像冬日里温暖的阳光,能够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焦虑情绪。甚至有人调侃道:“考61分就下馆子,考100分不得摆宴席好好庆祝一番啊!”
在传统教育语境中,61分或许只是一个刚刚达到“及格线”的边缘数字,很多人可能并不会太在意。但在安徽亳州这名男孩的成长轨迹中,它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是一次质的飞跃。据家人透露,孩子此前成绩长期徘徊在及格线下,为了这次考试,孩子付出了很多努力,经常挑灯夜读,那小小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专注和坚定。而父亲作为从业十年的医生,在医院里目睹过太多因压力崩溃的案例,他深知过度的压力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因此,他选择以这种“沸腾式庆祝”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一个核心信息:努力的过程比分数本身更值得肯定。
这种态度与山东济宁一户家庭的案例形成呼应。2022年,当地一名男孩从18分进步至60分,父亲摆宴席邀请亲友“沾喜气”。两起事件共同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对“后进生”而言,61分的进步价值远超90分的稳定。教育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当孩子跨越自身能力边界时,及时的正向反馈能激发内驱力,形成“进步-认可-再进步”的良性循环。
事件中父亲“在医院工作十年看惯生离死别”的表述,揭示了其教育观的深层动因。当目睹过年轻生命因压力凋零,当见证过家庭因教育内耗破碎,他选择将“健康快乐”置于教育目标的首位。这种“佛系”并非放任,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培养完整的人,而非考试的机器。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当“鸡娃”成为普遍焦虑,安徽父亲的“沸腾式庆祝”恰似一剂清醒剂:他用行动证明,一次61分的庆祝不会毁掉孩子,但持续的否定与打压可能摧毁其人生。正如网友调侃:“考61分下馆子,考100分摆宴席——但若孩子因压力崩溃,再高的分数又有何意义?”
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多数人点赞父亲“情绪价值给到位”,认为这种教育方式能提升孩子自信。这种集体共鸣背后,是社会对“打压式教育”的反思。传统观念中,“虚心使人进步”被异化为“否定使人奋进”,许多孩子长期处于“被比较”“被贬低”的环境中,导致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而鼓励式教育的实践者正在用行动改写规则。2024年,湖南一家庭因儿子数学考61分奖励手机,引发“16分稳了”的争议,但孩子跳起来的喜悦场景,让更多人看到正向激励的力量。教育专家指出,具体、真诚的鼓励能激活大脑奖赏回路,例如:“你为这道题思考了半小时,这种坚持特别棒”比“你真聪明”更能塑造成长型思维。
当然,“佛系养娃”并非万能解药。部分网友担忧:过度鼓励可能导致孩子抗挫力下降。这提示我们,鼓励式教育需把握“度”——既要避免“唯分数论”的冰冷,也要防止“溺爱式表扬”的虚浮。
安徽父亲的实践提供了参考:他将庆祝聚焦于“努力的过程”而非“分数的高低”,强调“快乐健康”而非“功成名就”。这种“有原则的佛系”,既保护了孩子的心理安全,又为其保留了成长空间。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我不要求他光宗耀祖,但希望他未来能堂堂正正做人。”
从61分的沸腾到100分的宴席,从医院的生死场到家庭的餐桌,安徽亳州的这场狂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追问: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孩子?是焦虑的“学霸”,还是自信的“普通人”?答案或许藏在父亲那句“光宗耀祖”的调侃里——不是考高分才配得上荣耀,每一次突破自我的努力都值得欢呼。当教育回归对生命的尊重,当“61分”也能成为照亮童年的光,或许我们才能真正说:这场静默的革命,已悄然改变了一个家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