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第一次短袖生意做了7个月
【老板:第一次短袖生意做了7个月】近日,杭州气温持续刷新“最晚高温日”和“高温日数”历史纪录。有服装店的秋装卖不动,老板称第一次短袖生意做了7个月。同时,多位在服装店工作的店员也纷纷表示,今年店里短袖的销售周期明显比去年延长了20多天。"往年这时候早就开始上秋装了,但今年天气实在太热,我们想推秋装却找不到合适的款式,消费者根本不买单。"一位店员无奈地说,"大家还是更愿意买短袖,可我们库存已经不多了。"在杭州意法服饰城,资深买手小米正忙着为下一季采购服装。她向记者称,持续高温影响秋冬装销量。"有市民来淘短袖,但多数店铺已下架。"小米指厚衣服说,现羊绒大衣等成主力,主要靠北方订单,南方厚衣需求不足,客户在观望天气。服装业季节性规律强,但今年杭州高温打乱节奏。有老板称短袖卖了7个月,多位店员证实销售周期延长20多天。往年此时秋装已占C位,现消费者仍热衷短袖,但库存少,补货难,推秋装又遇冷,陷入两难。
在杭州意法服饰城,这种季节错位的困境同样明显。资深买手小米透露,持续高温让秋冬装销量受到直接冲击。市场里羊绒呢大衣、风衣、羽绒服等厚衣服成为主力产品,可南方市场对厚衣服的需求明显不足,很多南方客户都在观望天气变化,不敢轻易下单。这种销售与季节的严重脱节,让服装商家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周转困难,不少店铺的业绩因此受到重创。
此次高温天气对服装市场的影响,无疑是一场“黑天鹅”事件。它暴露出服装行业在供应链管理和市场预判方面存在的短板。从供应链角度看,传统的生产模式往往是提前数月甚至半年进行生产和备货,依据的是以往的气候规律和销售数据。但当极端气候频繁出现,这种固定模式就显得捉襟见肘。比如,今年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导致短袖需求远超预期,而服装厂可能早已按照原计划减少了短袖生产,转而生产秋装,这就造成了市场上的供需失衡。
在市场预判方面,商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不足。虽然气象部门会发布气候预测,但商家往往没有将其充分纳入销售策略的制定中。没有根据可能的极端气候情况,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上新时间。就像此次高温,若商家能提前预判到夏季的延长,适当增加短袖库存,推迟秋装上市时间,或许能减少一些损失。
面对极端气候带来的挑战,服装行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积极寻求突围之路,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发展模式。首先,在产品设计上要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季节款式,而是要开发出适应多种气候条件的产品。例如,设计一些轻薄款的秋冬过渡服装,既能在高温稍退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在天气转凉后继续穿着。同时,增加功能性面料的运用,如防晒、透气、保暖等,提高服装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其次,供应链管理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市场需求和气候变化,精准预测销售趋势,动态调整生产和库存。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快速补货和柔性生产,以应对市场的突发变化。比如,当发现短袖需求持续旺盛时,能够迅速联系工厂增加生产,及时补充库存。
再者,营销策略也要与时俱进。借助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开展精准营销。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推广方案。对于南方还在高温的地区,重点推广轻薄短袖和夏季配饰;对于北方已经入秋的地区,则加大秋冬装的宣传力度。同时,利用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方式,实时与消费者互动,根据反馈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杭州此次因高温导致的服装市场季节错位,是极端气候对传统行业冲击的一个缩影。服装行业应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元创新和转型升级,构建起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模式,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