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海试告捷 三型舰载机成功起降
【福建舰海试告捷 三型舰载机成功起降】2025年9月22日,中国海军宣布,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此前,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圆满完成了在舰上的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回收训练任务,这一重要里程碑的达成,有力地标志着福建舰已切实具备先进的电磁弹射起飞和电磁拦阻着舰回收能力,在航母技术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坚实一步。回顾福建舰的发展历程,自2024年5月福建舰正式启动首次海试以来,它便开启了加速前行的征程。在后续一年多的时间里,福建舰有条不紊、顺利高效地开展了多次海试。直至2025年9月,官方正式宣布福建舰成功完成关键弹射试验,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充分彰显出福建舰的建造与测试进度远超预期,展现出我国在航母建造领域强大的技术实力与高效的执行能力。福建舰自2022年6月下水以来,其电磁弹射系统的研发与测试便备受关注。与传统蒸汽弹射相比,电磁弹射技术通过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实现能量精准控制,能量转换效率较美国“福特”级航母的交流电模式提升30%,且单条弹射轨道故障不影响整体性能。2025年7月,福建舰在渤海湾完成单日37次弹射测试,成功率接近100%,远超“福特”号同期0.25%的故障率。
电磁弹射的核心价值在于解放舰载机作战潜能。军事专家张学峰指出,该技术使舰载机得以“满油满弹”出击,作战半径与载弹量大幅提升。例如,歼-15T可携带更多对海对陆攻击武器,歼-35则能以隐身构型快速突破敌防空网,而空警-600预警机凭借600公里探测半径,可指挥多机编队协同作战。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震进一步分析,电磁弹射降低了飞行员操控难度,使其能更专注于战术对抗训练,加速战斗力生成。
从2024年5月首次海试至2025年9月完成弹射试验,福建舰在16个月内完成8次海试,总测试天数超100天,进度远超辽宁舰(10次海试)和山东舰(9次海试)。其单次海试周期更短、测试密度更高——第八次海试仅耗时7天,创国产航母海试最短纪录。
高频次海试背后,是中国工业体系的全面支撑。江南造船厂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使福建舰分段合拢周期较“福特”号缩短40%;国产特种钢强度指标高出美国同类材料20%;电磁弹射系统32项核心专利实现完全自主,未依赖任何西方技术。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在2025年9月25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福建舰试验训练正按计划顺利推进,预示着人民海军“三航母时代”加速到来。
舰载机“三剑客”:构建远海作战体系
此次完成弹射训练的三型舰载机,分别承担不同作战任务:
歼-15T:适配电磁弹射的弹滑一体机型,兼具对海对陆打击能力,可执行饱和式攻击任务。
歼-35:五代隐身舰载战斗机,重点承担制空权争夺,其低可探测性使其成为突破敌防空网的“隐身尖刀”。
空警-600:我国首型舰载固定翼预警机,被誉为“海空司令部”,可拓展预警探测范围,实现航母编队对海域的“持续性掌控”。
中国航空学会舰载机分会总干事韩维教授指出,三型舰载机与电磁弹射系统的“双向赋能”,推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实现“代际跨越”。例如,空警-600发现目标后,可直接引导歼-35拦截,并指令歼-15T攻击,形成“隐身突防+重载打击”的双重能力。
福建舰的服役将与辽宁舰、山东舰组成“三航母编队”,通过双航母协同(如福建舰提供预警机支持,其他航母补充舰载机)形成更强大的联合作战体系。其覆盖范围可延伸至第二岛链,显著增强西太平洋等关键海域的威慑力。军事专家普遍认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直接对标美国,且在可靠性和工业效能上实现反超。从2018年启动建造到2025年海试收官,仅用7年完成全流程,远快于美国同级别航母建造周期。这一进展不仅体现技术突破,更折射出中国航母研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
正如国防部所言:“中国航母建设始终基于防御性国防政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福建舰的快速进展,正是中国海军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