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炉”上技校越来越香了
【本科生“回炉”上技校越来越香了】脱下学士服,换上工装服,这些手握本科文凭的年轻人,在技校车间找到了人生新方向。2025年秋季开学季,全国多地技工院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生。他们已拥有本科文凭,却选择“回炉”技校,被网友称为“本升专”。在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招生人数再创新高,全日制班次招生人数超过240人。从格力、魏桥等世界500强企业,到各地智能制造工厂,这些“学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本科生“回炉”技校已不是个例。在山东、河南、江苏等多地,职业院校迎来了这批特殊新生。鲁北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第二年招生,就迎来本、专科新生117人,较去年增加21人。8月份,该校首届预备技师班的32名同学已被世界500强企业魏桥集团“抢走”,整班顶岗实习。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有30多名本科生“回炉”学习智能制造。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能进入高端制造业,成为兼具“蓝领”技能与“白领”素养的“紫领”人才。
“想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毕业拿着技能证书,有更多岗位可以选择。”25岁的韩岩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两年前,他从一所本科院校毕业,如今选择就读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王佳航今年6月刚从青岛一所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求职季也收到了相关公司的录用通知,但不太满意,还是希望找到更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方向。”最终,“学制两年”“对口就业”等关键词吸引他踏进了技工学校的大门。智联招聘的调研显示,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技能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52.2%的毕业生认可“回炉”学技能有助于就业。
在鲁北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苏鹏飞刚刚熟练地操作机械臂,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三个月前他还分不清PLC和PCB,现在却成了企业眼中的“香饽饽”。王建波比苏鹏飞早一年“回炉”。他2017年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毕业,辗转多家企业后,选择到鲁北技师学院学习。入学7个月后,他就被魏桥集团选中顶岗实习,负责电气设备维护。“转正后能拿到7000元至8000元。上技校这一步走对了!”王建波感叹道。这比他以前干行政时多赚一倍。
“理论基础扎实、学习速度快,是大学生技师班学子的普遍特点。”青岛市技师学院班主任袁强表示,这些学生主动学习意愿强烈,目标明确——掌握技术、顺利就业。鲁北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张岩指出,这些学生不是来混证书的,而是来补技能的,企业自然抢着要。
2025年,山东、浙江、广东等多个省份密集出台政策,鼓励技工院校开设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大学生技师班”。从制度上为“回炉”提供了便利。山东省政协委员娄雷认为,这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清醒的选择。“当技能与学历不再对立,而是成为人才发展的双翼,“回炉”这件事便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智慧的选择。”娄雷认为,当前我们正面临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
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采用两年学制、工学一体融合培养模式。学校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分层次、按项目培养,将课程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同时,将企业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引入学校,并1:1“复刻”设置学习工作站。与企业共建40余个校内外大学生技师班实训基地,实现“所学即所用”。鲁北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在学生培养上主打“理论+技能”的路子。通过校企协同开展“订单教育”,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
“我们从2009年开设全国首个‘大学生技师班’,至今已累计培养近400名本科毕业生。”青岛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张秋生表示:“我们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与学校的专业技能教育优势相结合,培养出的人才进入产业一线后成长为‘紫领’人才的可能性更大。”鲁北技师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马书花告诉记者,现实中,企业“招不到”高技能人才与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矛盾长期存在。这也是学校开办预备技师班的原因,希望以此推动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型转化。
从高校到技校,从理论到技能,这群年轻人的选择标志着社会从“学历崇拜”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真正的“体面”来自于创造价值的能力,而非一纸文凭。当越来越多本科生在技校找到人生新可能,中国从“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