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荒诞!曝光!枪手用AI一天代写30篇论文 高薪诱饵招募“撰稿人”,“每千字10元,月入过万轻轻松松”!!
创始人
2025-10-13 16:03:01
0

曝光!枪手用AI一天代写30篇论文

  【曝光!枪手用AI一天代写30篇论文】2025年10月13日,记者根据群众举报深入调查发现,武汉欢之歌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正通过“组稿+AI”模式批量生产假论文,形成了一条覆盖招聘、生产、销售的完整灰色产业链。这些公司以高薪为诱饵招募“撰稿人”,利用AI工具突破学术边界,甚至出现同一写手横跨法学、学前教育、计算机技术等完全不相关领域代写论文的荒诞现象。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10月13日消息,近期记者接到反映,有个别企业公开大肆招聘所谓“撰稿”人员,有偿代写论文。只要付费,就能批量生产假文章、假论文,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生意链条。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公司普遍在多个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上招揽生意。武汉欢之歌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唐主管表示,他们采用“组稿+AI”模式, “试用期固定工资3000元,转正后按字数计费,每千字10元。”唐主管称,熟练员工每月可撰写50万至60万字,收入轻松过万,甚至有人月产100万字。他直言:“这些内容都是抄的,不是自己写的,所以很轻松。”更令人震惊的是,记者在公司电脑中发现一份名为“2025写稿明细”的文档,显示同一写手同时完成了法学、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等学科的论文。例如,一篇题为《人工智能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的论文,与另一篇《区块链技术在法学证据保全中的实践》竟出自同一人之手,专业跨度之大远超正常学术能力范围。

  走进武汉欢之歌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那略显杂乱的办公区域,记者看到所谓的“撰稿人”们正坐在电脑前忙碌着。其中一位员工小李,刚入职不久,正被安排进行论文代写任务。他的桌面上堆满了各种资料,但显然他并没有仔细去研读。小李双眼紧紧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面前的电脑屏幕上,AI写作软件正飞速生成着文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机械和麻木,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每当AI生成一段文字后,他便快速地浏览一遍,稍微修改一下格式和个别语句,就将其保存下来,当作自己完成的论文部分。当被问到跨领域代写论文是否困难时,小李无奈地笑了笑说:“其实根本不用懂那些专业知识,AI生成的内容看起来都挺专业的,稍微改改就行。我之前学的是文科,现在让我写计算机技术的论文,我也能一天写出好几篇。”他说这话时,脸上没有丝毫对学术的敬畏,只有对这种“轻松赚钱”方式的麻木接受。

  另一位员工小张,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是所谓的“资深撰稿人”。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代写论文的订单,不同学科、不同要求的论文需求被他随意地堆放在一起。小张正同时操作着几台电脑,在不同的AI写作软件界面之间切换。

  此类代写公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形成利益共生体。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挂羊头卖狗肉”,武汉知渝文化有限公司在某电商平台开设“泊伊芬教育旗舰店”,商品名称标注为“查重服务”,实则提供论文代写。客服明确表示:“因平台禁止论文代写,聊天不能提‘论文’二字,但我们可以包通过,不通过全额退款。”该店铺年销量超4万单,代写论文报价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社交平台招揽“兼职枪手”,在小红书、二手交易平台等渠道,大量账号以“学霸师姐”“论文辅导”为名招揽生意。记者随机联系一名为“长林学长”的卖家,其团队隶属于四川瑞品豪网络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宣称“只要钱到位,文章就能发表”,甚至提供期刊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

  写手群体低龄化、业余化,记者以求职者身份应聘时发现,写手多为在校大学生或兼职人员,无需专业背景,仅需熟悉AI工具操作即可上岗。某兼职群内,1300多名成员不断接收代写任务,稿费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而客户最终支付的动辄上万元费用中,写手仅能分得极小比例。

  论文代写产业链的蔓延,已引发法律与学术的双重危机。根据《著作权法》,代写论文属于“委托创作”,但购买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作品可能构成侵权。更严重的是,部分代写机构以“包过”“保发表”为噱头,实际提供抄袭或低质论文,涉嫌诈骗罪。例如,2023年某高校研究生因购买涉及军工技术的代写论文,被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科学欺诈已形成涵盖论文工厂、出版商、编辑的复杂产业链。2025年8月,《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被曝33名编辑处理的论文中,62%被撤回,原因包括数据造假、相互包庇等。而AI技术的介入,使得欺诈手段更加隐蔽——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电气工程领域18%的论文、统计学领域12.9%的论文存在AI生成内容,且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员无法识别机器生成的医学摘要。

  尽管我国已出台《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法规,但代写机构通过“查重服务”“论文辅导”等名义规避审查,导致监管难以穿透。北京霆盛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贾霆指出:“中介机构是产业链危害最大的环节,但目前存在监管空白。”

  当AI技术沦为学术造假的工具,当“组稿+AI”模式解构知识生产的严肃性,我们面临的不仅是论文质量的崩塌,更是整个学术生态的信任危机。正如《自然》杂志对科技部19号令的评价:“这是中国科学界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但治理之路仍需社会各界协同——从立法严惩到技术拦截,从评价体系改革到学术文化重塑,唯有多管齐下,才能守住科学研究的底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