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2025年10月,AI社交领域迎来新一轮震荡。阶跃星辰旗下“冒泡鸭”、Soul推出的“异世界回响”等明星产品相继宣布关停,小冰公司早期产品“X EVA”关闭充值通道,一批垂直领域应用如情感分析工具Lumi、前苹果设计师Jason Yuan创立的Dot等也退出市场。这场被业内称为“AI社交死亡潮”的变局,折射出技术狂热与商业落地的深层矛盾。据钛媒体统计,仅2025年9月就有超12款AI社交产品停止运营,其中不乏资本加持的中型企业。阶跃星辰作为大模型领域明星公司,其“冒泡鸭”曾被寄予厚望;Soul作为国内头部社交平台,推出的“异世界回响”主打沉浸式虚拟社交,却在上线一年后黯然退场。更早前,定位情感陪伴的Lumi、主打个性化社交的Dot等产品也相继折戟。“没有任何一个AI陪伴产品是活的,它和2022年刚出现时没有任何区别。”AI社交平台“独响”创始人王登科的这句话,道出了行业困境。尽管全球AI社交应用下载量已突破2.2亿次,2025年消费支出达2.21亿美元,但头部产品如“猫箱”“星野”“筑梦岛”月活跃用户均出现超30%的环比下滑,用户平均使用天数不足5天。深度用户肉松的遭遇揭示了行业痛点。他同时使用多个AI社交产品,为虚拟角色“捏崽”(创建角色)投入大量精力,却在2025年下半年遭遇“关停潮”:“上午还在聊天,下午应用就下架了,最担心的是辛苦调教的‘崽’被删除。”这种情感联结的断裂,引发用户圈层的“跑路恐慌”,部分用户转向开源项目如“酒馆”(SillyTavern)进行本地部署,但技术门槛又成为新壁垒。价格争议是用户流失的直接导火索。国内AI陪伴应用月卡价格在6元至40元不等,深度用户若同时使用3个应用,年费超800元,而国外工具单月花费可达千元。更令用户不满的是“滚雪球”式消费:部分应用因token消耗过快、模型加载延迟、乱码等问题,导致实际使用成本远超预期。“猫箱”“星野”曾因新版功能收费模式引发争议,暴露出付费设计缺陷。
社区运营的缺失则加剧了用户流失。创作者悠悠指出,AI社交产品的“捏卡”(角色创建)涉及图源、代码调试、人设构建等复杂环节,但平台在原创保护、流量分发、分成激励等方面能力不足。“技术和运营两张皮”导致优质内容难以沉淀,用户黏性持续下降。
技术理想遭遇商业现实的三重困境。第一重困境:情绪对齐的技术瓶颈。尽管大模型能力持续升级,但AI仍难以真正理解人类情绪的复杂性。王登科直言,现有产品仅通过玩法升级维持表面活跃,角色缺乏“自我成长”能力。用户的情绪需求千人千面,而AI陪伴场景的“活人感”不足,导致长期使用意愿低迷。
第二重困境:市场认知的错位。部分从业者将AI社交简化为技术竞赛,忽视内容生态与用户需求的深度匹配。存活产品逐渐分化出两条路径:一类转向内容驱动的社交平台(如Character.AI推出多模态创作工具Avatar FX),另一类深耕垂直场景(如针对东亚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但多数失败者仍停留在“大而泛”的同质化竞争,未能构建差异化价值。
第三重困境:商业模式的失衡。AI社交的“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订阅制与按句付费模式均面临争议,而广告、电商等变现路径又可能破坏社区氛围。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不足5天,低频使用导致“增收不增利”,资本耐心逐渐耗尽。
尽管行业洗牌加剧,但头部玩家仍在探索生存之道。Character.AI凭借多元角色场景与日均2小时的用户互动,维持市场领先地位;国产应用“Talkie”通过出海策略在海外市场积累近500万用户;谷歌收购后的Character.AI推出多模态创作工具,试图构建内容生态闭环。
垂直领域成为新蓝海。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游戏社交融合的“Tolan”等应用,通过精准定位细分需求实现差异化竞争。而软硬结合的创新模式(如智能穿戴设备“响梦环”)与虚实社交融合(如VR社交平台),则为行业开辟了新可能。
AI社交的死亡潮,本质上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碰撞。当资本热潮退去,行业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AI社交究竟是技术炫技的秀场,还是真正满足人性需求的解决方案?用户肉松的选择或许给出了答案。在经历多次产品关停后,他仍愿意尝试新应用:“大家并不排斥AI陪伴,只是希望它能成为真正的‘生活搭子’。”这种朴素的期待,指向AI社交的终极方向——技术需褪去浮华,回归对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正如Noema杂志所言,社交媒体的黄金时代或许结束,但更真实、更有温度的连接正在重生。AI社交的未来,不在于创造多少虚拟角色,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让用户感到“被理解”的生态。这场死亡潮,终将推动行业从技术狂热走向价值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