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称张靓颖腿和胳膊伤势严重
【工作人员称张靓颖腿和胳膊伤势严重】10月11日晚,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内,一场本应充满欢庆氛围的生日演唱会因意外事故陡生波澜。歌手张靓颖在演唱过程中从约2米高的升降台边缘踩空坠落,腿部与胳膊严重受伤,却仍坚持返场完成表演。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榜首,网友在表达关切的同时,更对艺人职业精神与行业安全规范展开深度讨论。
据现场观众描述,当晚21时15分左右,张靓颖在演唱《第七感》时走向舞台边缘与观众互动,不慎踩空升降台缝隙,整个人从2米高空坠落至地面。目击者称,坠落时现场发出沉闷撞击声,部分观众因惊吓发出尖叫。工作人员迅速上前搀扶,但张靓颖在短暂调整后,以坐姿坚持完成剩余曲目,并最终站立返场演唱安可曲。
“她摔下去时我手心全是汗,但听到她开口唱歌的瞬间,全场都沸腾了。”现场歌迷李女士回忆道,“她右臂明显肿着,走路一瘸一拐,可还是笑着和我们挥手。”
演唱会结束后,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张靓颖的腿部与胳膊存在多处软组织挫伤及韧带拉伤,医生现场诊断后建议立即就医。“其实她落地时是侧身着地,右臂和膝盖承受了主要冲击力。”一位不愿具名的团队成员表示,“按照医疗意见,她本不该再返场表演,但她坚持要给歌迷一个完整的夜晚。”
这并非张靓颖首次遭遇舞台事故。2015年8月1日北京演唱会上,她曾因升降台故障从1.5米高处坠落,导致右手臂大面积淤青,但仍坐着完成后续演出。此次西安事故中,她选择更危险的站立返场,引发对其健康风险的担忧。
此次事件暴露出演唱会舞台设计的潜在隐患。据业内人士分析,升降台边缘缺乏防滑标识与物理护栏是事故主因。对比2025年8月杨宗纬在西宁演唱会从2米高台踏空摔下的事故,两者均存在舞台结构复杂性与安全防护不足的共性问题。
“大型演唱会舞台往往涉及多层升降装置,但很多团队为追求视觉效果忽视基础防护。”资深舞台工程师王明指出,“按照行业标准,升降台边缘应设置高度不低于10厘米的防撞条,并配备实时监控系统,但目前国内仅有30%的场馆能达标。”
更令人震惊的是,张靓颖团队在事故后未立即暂停演出,而是选择让受伤艺人继续工作。这种“带伤上阵”的行业潜规则,正引发对艺人权益保护的激烈讨论。
事件发酵后,#张靓颖摔下舞台仍坚持演唱#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多数网友表达心疼:“钱可以再赚,但身体坏了怎么办?”“求求姐姐下次先保护自己!”也有部分声音质疑团队安排:“让重伤艺人继续表演算不算压榨?”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观众拍摄的视频显示,张靓颖在返场时多次用手扶腰,唱高音部分出现明显气息不稳。乐评人“耳帝”发文称:“从专业角度,这种状态下继续演唱可能造成二次损伤,艺人的坚持值得尊重,但团队的决策必须反思。”
事实上,演唱会舞台事故在华语乐坛屡见不鲜。2015年邓紫棋香港演唱会因干冰机故障导致呼吸困难;2018年张杰在苏州演唱会从高空坠落,手部缝针仍坚持唱完;2023年薛之谦成都演唱会因升降台故障摔伤腰部……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现实:在追求“完美演出”的压力下,艺人安全常被置于次要位置。
“我们不是超人,但行业把我们逼成了超人。”一位匿名歌手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每次站上舞台都像在走钢丝,既要呈现完美表演,又要时刻警惕设备故障。”
此次事件将矛头指向行业监管缺失。目前,国内演唱会安全规范主要依赖《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但其中对舞台设备安全的具体条款仅3条,且未明确主办方、场馆方、艺人团队的责任划分。
“需要建立强制性的舞台安全认证体系。”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专家委员刘洋建议,“比如要求所有升降装置通过ISO安全认证,主办方必须购买艺人意外险,否则不予审批。”
与此同时,艺人合约中的“健康豁免条款”也引发关注。法律专家指出,当前90%的演出合同未规定艺人因伤取消演出的赔偿标准,导致团队为避免违约损失常强迫艺人带伤工作。
张靓颖的坠台事件,折射出娱乐工业光鲜表象下的残酷真相。当观众为艺人的坚持感动落泪时,是否也该追问:我们究竟想要一场“完美”的演出,还是一个“安全”的舞台?
或许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真正的职业精神,不是用健康换掌声,而是懂得在热爱与自保间找到底线。”这场意外终将平息,但它留给行业的思考,不应随着热搜的降温而被遗忘——唯有建立更严格的监管体系、更人性化的行业规则,才能让每个站在聚光灯下的身影,都无需用伤痛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