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套了!北方冷到破纪录 南方38℃
【乱套了!北方冷到破纪录 南方38℃】2025年10月11日,中国南北天气呈现极端分化:北方多地气温跌破同期最低纪录,暴雨倾盆;南方却持续高温,部分地区气温飙升至38℃以上。这场“冰火两重天”的天气奇观,正以最直观的方式揭示着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10月9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日最高气温仅10.6℃,创下1951年建站以来10月上旬的最低纪录,体感温度堪比往年12月初。与此同时,河北、山西、京津冀等地遭遇持续暴雨,局地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达61.1毫米,城区平均68.8毫米,均突破暴雨量级,大兴区敬贤家园监测站记录下140.4毫米的累计降水量,为本次降雨峰值。这场秋雨的异常不仅体现在强度上,更在于其打破季节规律的持续性。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指出,南郊观象台建站以来,10月上旬出现连续三天以上阴雨天气的情况仅有7次,而此次降雨量之大史无前例。河北保定、沧州等地的玉米种植区出现大面积倒伏,初步估算仅保定市就有12万亩玉米因暴雨减产;山西大同的苹果园遭遇冰雹与暴雨叠加影响,部分果园绝收率超过30%。北方低温暴雨的直接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异常偏北、偏强。通常情况下,9月下旬副高应南退,但今年其脊线位置较常年偏北200公里,如同在江南架起“热穹顶”,导致北方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区域异常偏北,形成持续秋雨。与此同时,全球变暖使北极地区和热带海洋变化异常,高低纬度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加强,进一步助推了副高的异常。
与此同时,江南大部、华南北部仍有高温天气。其中,江西、浙江中西部、福建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
与北方的湿冷形成鲜明对比,南方正经历“史上最晚高温”。10月11日,江西、浙江中西部、福建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8℃以上,南昌、长沙等地连续多日气温超过37℃,打破10月中旬高温纪录。气象模型显示,10月12日前后江南局地气温可能突破40℃,体感温度因高湿度而加剧闷热。
南方高温的根源同样在于副高的异常。副高如同一个巨大的“暖气罩”,持续稳定控制长江及江南地区,下沉气流导致云量稀少、日照强烈,加之台风“麦德姆”残余环流输送的暖湿空气,共同制造了这场“史上最晚高温”。国家气候中心预测,13—15日将有少量冷空气南下,南方高温在14—15日略有缓和,但不会完全消退;预计21—23日,中等冷空气过程将彻底终结“秋老虎”。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表示,“今年10月上旬,北方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确实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今年10月上旬,我国北方就已发生2次区域性暴雨。其中,10月9日,陕西北部、山西、京津冀一带累计平均降水量达到25—100毫米,局部地区甚至超过100毫米。
多位专家指出,北方降水偏多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稳定控制长江及江南地区。副高像“暖气罩”罩南方致晴热干旱,在南方滞留形成“水汽传送带”向北输水汽,与冷空气相遇成秋雨,南北方天气是副高“两面”。许小峰称秋季副高应南撤,但今年位置偏北、强度偏强。王国复认为,副高“顽固”是多重因素叠加,如全球变暖致其长期增强、范围北扩 ;另一方面,拉尼娜等现象改变了海水温度,进一步助推了副高的异常。与此同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偏弱,未能形成有效阻挡,从而为副高的滞留敞开了方便之门。
当北方的游客裹着羽绒服游览颐和园,南方的市民却穿着短袖排队买冰饮时,这场荒诞的现实正在倒逼人类重新思考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气候异常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从个人节能减排到企业提升供应链韧性,再到政府完善应急机制,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正如专家所言:“建设韧性城市不是简单的工程改造,而是需要全社会形成气候适应意识。”唯有共同行动,才能在这场气候危机中守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