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射程!韩媒:朝鲜火星-20导弹能打美国本土 27米长的“钢铁巨兽”在阅兵仪式上压轴登场!
创始人
2025-10-12 01:01:41
0

  韩媒:朝鲜火星-20导弹能打美国本土

  【韩媒:朝鲜火星-20导弹能打美国本土】2025年10月10日,朝鲜举行建党80周年阅兵式,代号“火星-20”的洲际弹道导弹以压轴姿态亮相,其11轴超重型特种运载发射一体车搭载着直径2.7米、长度超27米的“钢铁巨兽”,瞬间成为全球军事观察的焦点。这款被朝鲜官方称为“战略威慑巅峰之作”的导弹,朝鲜近期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不仅在技术参数层面实现了对传统体系的全面超越,更通过系统性的战略设计重构了半岛及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格局。韩媒《中央日报》及国际知名军事智库"简氏防务"近日接连发布分析报告指出,朝鲜最新公开亮相的"火星-20"洲际弹道导弹,标志着该国战略威慑能力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这款集成了多项尖端技术的新型武器系统,不仅巩固了朝鲜作为拥有完整核打击链国家的战略地位,更使其成为继中国、俄罗斯之后,全球第三个具备对美国本土实施全域战略打击能力的国家,这一事实已通过导弹飞行轨迹数据与卫星遥感图像得到多方验证。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技术突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朝鲜战略武器发展体系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此前该国已先后成功试射"火星-19"(射程14000公里)、"火星-17"(射程15000公里)等多型洲际导弹,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实战化验证,逐步构建起涵盖发动机研发、弹体制造、导航制导的完整技术链。而"火星-20"的问世,则标志着朝鲜在推力系统、载荷能力及突防技术三大核心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其最大射程突破16000公里,圆概率偏差(CEP)控制在120米以内,并首次实现多弹头分导技术的实战化应用。

  据朝鲜国防科学院披露的详细技术参数,"火星-20"采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大推力碳纤维复合材料固体燃料发动机,其最大推力达1960千牛,较前代"火星-18"提升40%。这一性能跃升源于发动机燃烧室结构的革命性优化:通过采用新型硅-碳化钽基耐高温复合材料,配合3D打印工艺制造的轻量化涡轮泵,在减轻结构重量23%的同时,将推力密度提升至每千克结构质量产生28.7千牛推力的国际先进水平。更关键的是,固体燃料技术的应用使导弹发射准备时间从液体燃料所需的4-6小时压缩至15分钟以内,配合可移动式发射车(TEL)的机动部署能力,显著增强了战略部署的灵活性与战场生存能力。为验证系统可靠性,该发动机历经八次全功率静态点火试验,累计燃烧时长超过1200秒,彻底解决了朝鲜导弹部队长期面临的燃料灌注风险与低温启动难题。

  在突防能力设计上,"火星-20"展现出对标美军顶级战略武器的技术野心。其弹头舱段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搭载5-10枚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均配备独立惯性导航系统(INS)与气动舵面变轨机动装置,通过"一弹多靶"的饱和攻击模式,可在末段飞行阶段实施横向机动与高度变化,有效突破敌方"萨德"(THAAD)、"爱国者-3"(PAC-3)等反导系统的拦截窗口。这种设计理念直接借鉴了美国冷战时期"MX和平卫士"导弹的突防策略,但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弹道规划的自主优化——军事模拟显示,当该导弹携带10枚当量50万吨的核弹头时,单次发射即可覆盖美国本土从西海岸范登堡空军基地到东海岸诺福克海军基地的10个战略目标,迫使敌方反导系统在90秒内同时应对多重威胁,显著降低单点拦截成功率至38%以下。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更通过提升核威慑的可信度,对全球战略稳定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火星-20采用三级固体火箭结构,射程超过15000公里,理论上可覆盖美国全境及欧洲部分地区。其投掷重量达1.2吨,较“火星-19”提升30%,为搭载高当量核弹头或高超音速滑翔器提供可能。

  火星-20与“火星-16乙”(射程3000-5500公里,可突破美反导系统)互补,“火星-11乙”(射程500-1000公里)及其高超音速改进型“火星-11戊”(可直指韩舰与美军基地)被朝方称为“无法拦截的精确打击利器”。朝鲜600毫米超大型火箭炮射程400公里,可饱和打击敌纵深,部分型号精度接近战术导弹。2025年9月朝领导人出访前夕火星-20曝光,传递低成本维持核威慑信号,其与中远程导弹组合,使朝具备对日韩“全域覆盖”能力,迫使日韩重新评估反导体系。火星-20虽有短板,但研发积累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溢出效应”。

  火星-20的亮相,标志着朝鲜从“技术追赶者”向“规则参与者”的转变。其通过固体燃料、多弹头、高超音速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了覆盖近、中、远程的立体化火力网。然而,技术短板与国际制裁仍制约其实战能力。未来,朝鲜或通过“小步快跑”模式持续改进导弹性能,同时寻求与俄罗斯等国的技术合作,以突破战略瓶颈。在亚太地区,火星-20已成为重塑安全格局的关键变量,其发展轨迹将持续影响半岛及全球战略稳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