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阅兵 援俄方队高举朝俄国旗亮相
【朝鲜阅兵 援俄方队高举朝俄国旗亮相】2025年10月10日晚,朝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一支特殊方队引发全球关注——由参加过库尔斯克州作战的朝鲜特种部队组成的“援俄方队”,高举朝鲜与俄罗斯国旗通过检阅台,在盛大庄严的阅兵式上,朝俄紧密军事合作成全球焦点。梅德韦杰夫阅兵前一日致谢,将朝俄合作推上风口浪尖。2022年俄乌冲突后,朝是否援俄备受关注,虽双方否认派兵,但多方证据显示朝多维度支援俄,成其重要伙伴,改变冲突态势并重塑东北亚格局。2024年下半年起,朝派“全天候作战”的步兵和特种部队赴俄前线,自研武器作用大,获俄战报高度赞扬。在作战过程中,朝俄两国的协同配合十分高效。例如在一次反击战中,朝鲜侦察兵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战术素养,迅速准确地锁定乌军火力点的位置,并及时引导俄罗斯炮兵进行精确打击,成功摧毁了乌军的火力点,为后续部队的进攻扫除了障碍。这种紧密的协同作战模式,充分展示了朝俄两国军队之间的默契和战斗力。
到了2025年,“战场磨合”这一概念成为了阅兵式的重要象征。在阅兵现场,朝俄两国的装备相互交织,士兵们挥舞着朝鲜和俄罗斯的国旗,展现出两国深厚的友谊和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其中,朝鲜的“暴风军团”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主动承担起高风险的任务,深入敌后进行侦察、破坏等行动,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一部关于库尔斯克战役的纪录片中,详细记录了“暴风军团”士兵们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印证了他们参战的事实,也凸显了他们在战术层面的重要角色。
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详细分析,朝鲜派出的1.2万名士兵中,目前阵亡者已达101人。按照现代化战争的伤亡比例进行推算,受伤人数大约在1000至2000人之间。这一数据与韩国情报机构估算的“累计派遣1.5万人、600人阵亡”的情况基本吻合,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朝鲜军事介入俄乌冲突的规模。
朝鲜对俄军事援助的核心在于弹药供应。自2023年8月起,朝鲜通过罗津港向俄罗斯输送了1.3万余个集装箱的炮弹和导弹,其中KN-23战术弹道导弹射程覆盖乌克兰全境,直接改变了顿巴斯前线的火力对比。2025年第二季度,朝鲜炮弹供应量占俄军消耗总量的近一半,部分炮兵部队甚至完全依赖朝鲜弹药。例如,170毫米远程自行榴弹炮因射程远、精度高,迫使乌军重新调整防线。在技术装备领域,朝鲜的支援更具战略意义。2025年8月金正恩视察的导弹工厂中,KN-24战术弹道导弹已实现批量生产。该导弹射程400公里、载荷500公斤,性能与俄制伊斯坎德尔-M相当,成为俄军重要武器补充。此外,朝鲜M1991型240毫米多管火箭炮和“火鸟”反坦克导弹在战场上频繁出现,印证了其弹药占俄军消耗量60%的传闻。
朝鲜的援助不仅限于战场,更延伸至军工生产领域。2025年6月起,超过2.5万名朝鲜技术工人被派往俄罗斯,集中于“天竺葵”-2无人机加工厂。这些工人负责组装、维护与生产,使俄军无人机产量大幅提升。朝鲜工人采用的模块化建材技术,可在72小时内搭建桥梁、修复铁路,被俄军誉为“战场上的建筑兵团”。技术转移方面,朝鲜通过合作获得了部分俄制战斗机和卫星技术。例如,朝鲜工人参与的无人机生产中,涉及电子战系统和导航技术的本地化改造,这为其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关键支持。美国战略分析部门指出,朝鲜在无人机协同、远程火力和电子战领域的进步,相当于五至八年的独立训练成果。
朝鲜的援助并非单向付出。俄罗斯通过管道向朝鲜输送了100万吨原油和50万吨粮食,缓解了朝鲜的能源与粮食危机。2024年6月普京访朝期间,两国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首次增设“遭受侵略时提供军事援助”条款。这一条约不仅为朝鲜提供了战略背书,更使其获得了俄罗斯的空天装备、卫星通信和精确打击武器技术。政治层面,朝鲜通过援俄打破了外交孤立。2025年8月金正恩在授勋仪式上宣称,朝鲜军队的参战“为国家存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保证”。这一表态反映了朝鲜的战略考量:借助俄乌冲突提升国际地位,换取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支持,并抵消美日韩同盟的压力。
尽管北约和美国最初否认朝鲜派兵,但2025年10月北约发言人和美国防部长奥斯汀先后证实掌握相关证据。联合国、北约和美国国务院认为,朝鲜的行为虽未改变战局,但对俄军后勤和战斗力提供了“实质性支撑”。更关键的是,朝鲜通过这场战争快速跃升为国际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变量”。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保持了战略定力。外交部多次表态称“朝俄交往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正常合作”,同时呼吁各方冷静。这种立场既维护了东北亚稳定,也为朝鲜提供了战略缓冲空间。
朝鲜的援俄行动,本质上是两个被西方制裁国家的“抱团取暖”。通过人员、装备和技术的多维支援,朝鲜不仅获得了生存所需的资源,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战略主动权。尽管北约的全面反制和美日韩的军事威慑构成挑战,但朝鲜通过实战积累的现代化战争经验,以及与俄罗斯的深度绑定,已使其成为全球力量重构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这场合作证明,在大国博弈中,小国同样可以通过精准的战略选择,实现自身的存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