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小学开学1个月后关闭
【辽宁一小学开学1个月后关闭】10月10日,辽宁营口市鲅鱼圈区神井子小学的大门紧闭,门口“营口市鲅鱼圈区神井子小学分校”的牌子在秋风中显得格外落寞。这所始建于1964年、拥有61年历史的小学,在开学仅一个月后便因适龄儿童骤减被迫关闭,100余名学生和18名教师面临转学与分流。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让当地居民唏嘘不已,更折射出中国人口结构变迁对基层教育的深远影响。“9月1日开学那天,校园里还飘着彩旗,孩子们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家住神井子社区的张女士回忆道。她7岁的儿子刚在这所小学读完一个月一年级,便遭遇转学。根据鲅鱼圈区教育局的通报,神井子小学因“适龄儿童数量持续减少,导致在校生规模不足百人”,经研究决定与淮河路小学合并。
这所曾承载三代人记忆的学校,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拥有18个标准教室和音乐、美术、科学实验室等功能室。然而,随着周边社区人口外流和生育率下降,招生人数从2015年的300余人锐减至2025年的87人。教育局工作人员坦言:“今年秋季招生时,我们甚至需要到周边乡镇宣传,但报名人数仍不足预期。”
10月9日清晨,100余名学生背着书包走进淮河路小学的校门。这所距离原校址3公里的学校,教室数量从原来的24间增至32间,但突然增加的学生仍让管理层倍感压力。“我们连夜调整了课程表,把部分功能室改成普通教室。”淮河路小学王校长表示,“虽然硬件能支撑,但教师资源确实紧张。”
更棘手的是18名教师的安置问题。原神井子小学教师李老师透露,18人中仅5人拥有高级职称,其余多为年轻教师。“教育局给了两个选择:考编进入公立学校体系,或到民办教育机构任职。”她无奈地说,“但编制考试竞争激烈,民办机构又面临招生难题。”
这种“双分流”困境并非个例。2020年辽宁阜新市曾有一所民办学校因资金链断裂关闭,当地教育局虽将学生全部安置到公立学校,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直至半年后才解决。相比之下,神井子小学的教师分流方案尚未明确,部分教师已开始在社交平台发布求职信息。
神井子小学的命运,是辽宁人口结构变迁的缩影。根据辽宁省统计局数据,2025年全省出生人口较2015年下降42%,而营口市鲅鱼圈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人口外流现象尤为严重。当地居民刘先生感慨:“我小时候这条街有3所小学,现在只剩1所了。”
这种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学校周边的小卖部、文具店生意冷清,原本依赖学生客流的早餐摊主不得不转型。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房地产——神井子社区的二手房均价从2018年的6500元/平方米跌至2025年的4800元/平方米,中介直言:“没有学区概念,房子更难卖了。”
“学校关闭潮只是开始。”东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周教授指出,“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未来20年辽宁可能面临大量乡镇消失、县城收缩的局面。教育资源的整合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都需要重构。”
神井子小学的遭遇并非中国独有。日本、韩国等低生育率国家早已出现“幽灵学校”——空置率超50%却因法律限制无法关闭。相比之下,中国教育部门的应对显得更为灵活。2023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与人口变动相适应的学校撤并机制,避免资源浪费。”
在营口案例中,教育局的处置可圈可点:提前三个月启动合并预案,确保学生“零耽误”入学;通过增设校车、延长午餐时间解决通勤问题;对困难家庭提供交通补贴。但专家提醒,这种“被动调整”模式存在隐患。“如果每年都要关闭几所学校,家长对教育稳定性的信心会受损。”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院长建议,“应建立人口预测模型,提前5-10年规划教育资源。”
当神井子小学的最后一名学生离开时,校门口的银杏树正飘落金黄的叶子。这所见证了半个多世纪教育变迁的学校,其命运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深层思考。
“学校可以合并,但教育不能打折。”家长陈女士的担忧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淮河路小学虽接收了全部学生,但班级人数从原来的35人增至48人,教师资源被稀释。更值得警惕的是,农村地区学校关闭后,留守儿童可能面临更长的通勤距离和更高的安全风险。
这场变革也倒逼教育理念升级。在沈阳、大连等城市,“小班化教学”“走班制”等创新模式正在试点。辽宁省教育厅表示,未来将投入专项资金改造合并学校,确保每间教室配备智能教学设备,每名学生享有个性化成长方案。
神井子小学的校门关闭了,但它留下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当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如何让教育资源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分配?当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如何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调整都是对教育初心的叩问。或许正如校门口那棵银杏树,即使叶片零落,根系仍在地下默默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春天,以更坚韧的姿态,见证中国教育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