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锦鲤胖成“猪鲤”
【趵突泉锦鲤胖成“猪鲤”】趵突泉三股水旁的泉池里,一条曾因圆润体态被戏称为“唐朝穿越鱼”的网红锦鲤,如今肚皮朝上漂浮在水面,鱼鳃微弱翕动却无法翻身。2025年10月6日,一条趵突泉锦鲤反常漂浮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视频中,这条被称为“猪鲤”的网红锦鲤肚皮鼓胀如球,侧翻在水面艰难呼吸。动物专家诊断其患上失鳔症,鱼鳔被脂肪挤压变形,原因直指游客长期过量投喂。这条自2022年因“胖成球”走红的锦鲤,如今面临生死危机。它圆润的体型曾让游客捧场叫好,如今却成了催命符。尽管景区设置“锦鲤减肥中心”提示牌,保安拿着高音喇叭喊“别喂了,撑死好几条”,仍无法抵挡游客的投喂热情。
趵突泉的锦鲤以其独特的圆润体态早在2022年就走红网络。当时“趵突泉的鱼长突突了”的视频让这些肥硕的锦鲤成为景区名片,被游客亲切地称为“猪鲤”甚至“唐朝穿越鱼”。有网友笑称“猪鲤已经胖成了潜水艇”,它们游动缓慢,身子鼓得像气球一样。景区工作人员解释,趵突泉水温常年维持在18摄氏度左右,属于偏低的水平,锦鲤为适应水温会多储备脂肪。加上趵突泉内微生物丰富,锦鲤生活环境安逸,相比于其他地方的锦鲤更胖一些。
游客的热情投喂是导致锦鲤变胖的重要原因。“不少游客很爱喂锦鲤,鱼的记忆又很短,意识不到自己饱了,就一直吃一直吃,都被喂得胖胖的。”景区工作人员坦言。国庆期间,趵突泉游客众多,不少人无视保安劝阻,向池里投喂面包、饼干等食物。现场视频显示,尽管保安用高音喇叭喊“别喂了,撑死好几条”,仍有家长让孩子往水里扔面包。水产专家孟庆磊指出,失鳔症直接源于长期过量投喂,淀粉类食物导致脂肪堆积压迫鱼鳔。
10月9日,一名动物专家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从视频上看,这条锦鲤已经出现失鳔现象。“鱼鳔是鱼类用来保持平衡的,要是吃多了挤压到了鱼鳔会导致变形,鱼类就失鳔了,会出现视频里这样的腹面朝上的漂浮现象。”该专家解释。这种情况被认为相当危险。具体的病症还要现场观察和诊断,专家已建议景区尽快关注这条鱼的情况并采取措施。实验数据揭示了残酷真相:当投喂量超过体重3%时,锦鲤体脂率会飙升1.11倍。趵突泉锦鲤平均体重1500克,意味着多喂45克食物(约半片面包)就足以引发脂肪异常堆积。
面对锦鲤的健康危机,景区并非毫无作为。趵突泉景区早前已设置“锦鲤减肥中心”提示牌,还设置了许多可爱的锦鲤标识牌,如“再喂就嘎了”的卡通告示牌。景区一直在倡导文明观赏,建议游客不要投喂锦鲤。“因为它们确实太胖了,水底的微生物也完全足够它们食用,如果继续投喂,会增加锦鲤的身体负担。”工作人员表示。2025年初推行的科学控食计划仍无法抵挡游客的热情投喂。景区工作人员透露,去年国庆就发生过撑死事件,今年继续上演类似悲剧。
这场“锦鲤病危”风波揭示了网红经济下的生态问题。游客为求好运疯狂投喂,导致锦鲤集体超重,去年国庆的撑死事件与如今的失鳔病危,成为网红光环下的代价。支持禁喂的网友认为,高油高盐的食物不仅让鱼发胖失鳔,还会污染水质引发病害。也有游客表示第一次来不知道不能喂,看到别人喂就跟着喂了。这种矛盾在“锦鲤减肥中心”提示牌前达到极致——俏皮的卡通形象未能阻止投喂行为,反而成为社交平台的新梗。
养鱼爱好者分析,肚子鼓成这样可能是感染或吃撑了,仰躺是典型的失衡症状,非常危险。2022-2025年的监测曲线显示,锦鲤死亡率与游客量呈正相关,国庆假期形成明显死亡峰值。专家建议,景区需要采取更坚决的措施来保护这些锦鲤,包括加强巡逻、设置更明确的禁止投喂标识,甚至考虑对过度投喂行为进行劝阻和处罚。网友们纷纷留言希望这条鱼能挺过来,真正的祈福不是喂鱼,而是让它们在泉里好好活着。曾几何时,这些圆滚滚的“猪鲤”是趵突泉的欢乐源泉,如今却成了生态保护的警示牌。
“它们确实太胖了,水底的微生物也完全足够它们食用。”景区工作人员的提醒言犹在耳。那条因过度“关爱”而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锦鲤,用它翻白的肚皮,写下了最直白的抗议。
真正的喜爱,是保持距离的欣赏,而非自作主张的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