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订单
【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订单】2025年10月,全国多地针对网约车行业掀起一场“价格秩序整顿风暴”,“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订单”迅速登上百度热搜榜首。从陕西西安到江西鹰潭,从河南开封到广东清远,这场以“保障司机权益、规范市场竞争”为核心的监管行动,正在重塑网约车行业的生态。“特惠单再这么派下去,我们真的活不下去了!”2025年8月19日凌晨,西安网约车司机周师傅在黑猫投诉平台发出这条留言时,他的手机屏幕上正显示着一单“特惠快车”——全程12公里,平台预估收入仅18元,而实际成本(含油费、车辆折旧)已超过22元。
当日零时,西安市交通运输局一纸《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正式生效,明确要求全市网约车平台及聚合平台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严禁任何形式的价格欺诈、恶意压价行为。文件规定,平台调整运价必须提前征求驾驶员意见、向行业管理部门报备并公示,同时严禁通过“大数据杀熟”实施价格歧视。
“这份通知来得太及时了!”周师傅回忆,2025年上半年,他接到的订单中超过60%为特惠单,“每天跑12小时,收入却比2023年同期少了近30%。”更让他无奈的是,若拒绝特惠单,系统派单间隔会从平均5分钟延长至30分钟以上,服务分还会被扣减,直接影响后续接单优先级。
西安的行动并非孤例。2025年7月以来,全国多地已针对网约车低价竞争问题展开治理:
江西鹰潭:7月9日,市交通运输局召开联席会,要求17家网约车平台停止低于成本价的竞争行为,严禁通过“一口价”变相强制司机接单。
河南开封:7月11日,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约谈滴滴等平台,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价运营,并要求建立“人车一体”核验体系,清退不合规车辆。
广东清远:7月14日,对滴滴、花小猪、高德等聚合平台进行约谈,针对司机投诉的“订单价格低、抽成高”问题,要求优化让利规则,不得强迫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浙江宁波:7月同步召开平台座谈会,强调杜绝恶意低价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进入9月,治理力度进一步升级。昆明、东莞等地要求平台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避免“暗箱操作”。例如,东莞规定平台抽成不得超过订单金额的25%,且需在司机端实时显示收入明细。
“现在跑单,心里踏实多了。”西安司机韩师傅展示着手机上的订单记录:10月8日,他完成15单普通快车,总收入420元,而去年同期同样的单量只能赚到300元左右。“特惠单取消后,每公里单价从1.2元涨到了1.8元,虽然订单量少了两成,但收入反而增加了。”
这种变化源于多地监管部门对“一口价”模式的深度剖析。专家指出:“‘一口价’本质是平台通过转移成本抢占市场的手段。司机接单量增长但收入未增,反而因订单密度提升增加了工作强度,形成‘平台盈利、司机承压’的不合理格局。”
“以后打车会不会更贵?”在北京工作的白女士表达了部分乘客的顾虑。她曾是“一口价”的忠实用户,“固定价格避免了绕路加价,尤其早晚高峰更省心。”
2025年10月15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正式实施,其中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这一条款直接针对网约车行业的“一口价”乱象,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执法依据。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副主任高莉娜解释:“新法旨在遏制‘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引导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服务升级。”例如,平台若通过算法隐蔽压价或转嫁成本,将面临责令改正、罚款等处罚。
“叫停‘一口价’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构建长效机制。”郑淋议建议,平台应通过智能调度优化、拼车服务升级等方式提升效率,而非依赖低价竞争。他同时提醒司机:“签约前需仔细核对租车、保险条款,明确成本与抽佣规则,避免因信息差导致权益受损。”
在这场治理行动中,司机的职业尊严正逐步回归。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政策调整的核心是统筹兼顾——既要保障乘客体验,更要维护司机的合理收入。”数据显示,2025年9月,西安网约车司机平均收入较8月增长了12%,而乘客投诉率下降了8%。
“以前觉得开网约车是‘青春饭’,现在终于有了盼头。”西安司机周师傅的话,道出了无数从业者的心声。当“一口价”的喧嚣退去,行业正回归理性:平台不再依赖低价内卷,司机收入与付出逐步匹配,乘客则能享受更稳定、优质的服务。随着多地监管政策的落地,网约车行业正迈向“规范中求发展”的新阶段。而这场变革,终将让每一公里的奔波,都承载起更公平、更有尊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