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订单
【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订单】近日,一场针对网约车行业低价竞争的整治风暴席卷全国。从陕西西安到广东清远,从河南开封到江西鹰潭,多地交通运输部门密集出台政策,全面叫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模式。这场以“保障司机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为核心的政策调整,正在打破行业长期存在的“低价-低质-更低价”恶性循环,为网约车行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截至2025年5月,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达661万,车辆规模突破281万辆,较三年前翻倍增长。然而,用户规模却长期停滞在5亿左右,运力过剩与需求见顶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此背景下,“一口价”订单成为平台争夺市场的利器——乘客设定目的地后,系统根据预估里程、时长、路况等因素给出固定价格,无论实际行驶中是否堵车或绕路,乘客均按此价格付费。这种模式看似为乘客提供了价格透明、预期可控的服务,实则将成本压力转嫁至司机端。数据显示,2025年广州网约车司机单车日均营收已从年初的400元降至359元。为维持生计,司机不得不延长工时、减少车辆保养,甚至出现“空调另收费”“车内设施缩水”等乱象。在南昌,有乘客反映乘坐特惠快车时遭遇司机拒开空调,车内张贴告示要求“扫码三元自动开启”;更有乘客吐槽打到“臭车”的概率显著上升。“接单量增长了30%,收入却下降了15%。”西安网约车司机周师傅的遭遇并非个例。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指出:“‘一口价’本质是平台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短期策略,但部分成本实际由司机承担,导致司机收入与付出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损害司机权益,更引发服务质量下滑、司乘纠纷激增等连锁反应,最终冲击行业健康生态。面对行业乱象,多地监管部门以“组合拳”形式展开整治。2025年8月19日,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严禁价格欺诈、恶意压价,并规定平台调整运价需提前征求驾驶员意见、向管理部门报备并公示。
这一政策并非孤例。早在7月,江西鹰潭、河南开封、广东清远等地已率先行动:鹰潭市要求平台停止低价竞争,合理制定运价规则;开封市约谈滴滴平台,要求清退无证网约车,严禁以低于成本价运营;清远市针对聚合平台抽佣过高问题,要求优化派单规则,保障司机选择权。
“政策的核心是划定竞争底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郑淋议分析称,“过去平台通过‘一口价’抢占市场份额,实质是利用优势地位转嫁成本。现在多地叫停低价营销,本质是要求平台回归合理定价,保障司机基本权益。”
叫停“一口价”仅是第一步,如何构建长效机制成为关键。业内专家提出,需建立“价格底线+算法透明+司机议价权”的三维监管体系:
价格底线动态化:建立城市级成本监测模型,纳入油价、折旧、社保等要素,划定“低于成本价红线”。例如,西安市要求平台根据成本指数季度调整运价,避免“一刀切”定价。
算法透明可追溯:强制平台公开抽成上限(如上海30%标准)、时段/天气动态加价公式,并允许司机在App内一键查看每笔订单抽成比例。昆明、东莞等地已要求平台明码标价抽成比例,避免“暗箱操作”。
司机议价权制度化:明确“特惠单”默认关闭,司机可一键拒接且不影响评分;建立司机-平台集体协商通道,每季度调整计价规则。海口市交通运输局表示,政策调整的核心是“保障司机合理收入,而非否定定价灵活性”。
政策调整倒逼行业转型,服务分层与技术升级成为新趋势。在高端市场,百度Apollo、小马智行已在北京、深圳试点Robotaxi服务,预计2026年一线城市覆盖率将超15%。这类服务定价高于巡游出租车30%-50%,但通过L4无人化技术降低40%运营成本,形成新的盈利模型。
在中低端市场,行业正形成“经济型一口价(限定车龄、接单上限)、平价合规车(持双证、3年内新车)、高端智能车”的三层结构。这种分层不仅满足多元化需求,更通过差异化竞争打破“低价死循环”。
“网约车行业的未来在于平衡。”杨新苗指出,“平台需通过智能调度、拼车优化提升效率,而非依赖低价补贴;司机需通过服务升级获得溢价空间;乘客则需为优质服务支付合理价格。”这种平衡的达成,离不开监管部门的持续发力,更需行业参与者的共识与行动。
当西安的网约车司机周师傅发现,叫停“一口价”后工作时长相同的情况下收入略有提升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钱包的变化,更是行业生态的悄然重构。这场整治风暴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制度遗产——对公平竞争的坚守、对劳动者权益的尊重、对创新发展的包容——将成为网约车行业走向成熟的基石。正如一位监管部门负责人所言:“我们要的不是‘一刀切’的暂停,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让司机、乘客、平台在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共赢的支点。”这或许正是中国共享经济从“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