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被查 湖南省委表态
【乌兰被查 湖南省委表态】10月10日,湖南省委常委会会议现场气氛凝重。随着省委书记沈晓明宣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乌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决定,这场突如其来的反腐风暴迅速席卷三湘大地。湖南省委以"坚决拥护、完全赞成"的鲜明态度,向全社会传递出全面从严治党永不停歇的强烈信号。这位蒙古族女干部的职业生涯始于内蒙古草原。1978年,16岁的乌兰从共青团包头市委干事起步,34岁即升任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之一。此后,她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要职,2016年跨省调任湖南省委副书记,2023年转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作为近三年湖南被查的最高级别官员,这起案件既暴露出权力监督的薄弱环节,也彰显了中央反腐无禁区的坚定决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省部级干部已达23人,乌兰案正是这场持续高压反腐的最新注脚。在10月10日的省委常委会上,沈晓明用三个"深刻领悟"诠释表态内涵:深刻领悟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定力,深刻领悟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深刻领悟"两个永远在路上"的实践要求。这种政治表态绝非例行公事,而是与湖南近期系列动作形成强烈呼应。
就在一个月前,沈晓明7次暗访基层,直指烂尾楼、闲置资产等民生痛点。在怀化市鹤城区,他实地查看烂尾十年的天星浅水湾项目,要求"必须给购房群众一个交代"。这种问题导向的治理思维,与当前反腐工作中"以案促改"的要求高度契合。省委常委会明确提出"三个专项":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化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专项清理,推进"影子公司""期权腐败"专项打击。
乌兰案对湖南官场的冲击远超个案范畴。据纪检监察系统人士透露,其任职期间涉及的重大项目决策、政策资源分配等领域,可能存在利益输送链条。这种系统性腐败风险,正是省委强调"深挖党建病灶"的深层考量。
"高级干部落马就像在政治生态中投入消毒剂。"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李美玲比喻道,"它既能清除腐败细菌,也能警示其他微生物。"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湖南立案审查调查厅局级干部同比增长47%,处分县处级干部增长32%。这种"打虎拍蝇"的同步推进,正在重塑三湘大地的政治生态。
对经济领域的正向激励同样显著。在长沙经开区,某重大产业项目负责人坦言:"过去投标总要'考虑'各种关系,现在招标公告明确'纪检监察机关全程监督',我们终于能凭实力说话。"这种变化印证了省委"让反腐成为最好招商"的论断——2025年前三季度湖南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8%,其中七成企业将"廉洁营商环境"列为投资首要考量。
在宣布对乌兰立案调查的同时,湖南省委同步推出三项制度创新:建立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行为规范,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构建政商交往"亲清指数"评价体系。这些举措与2024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的决定》形成制度闭环。
"制度建设不是纸上谈兵。"参与文件起草的省委政研室负责人透露,"比如针对'退二线'干部监督,我们创新建立'在岗承诺+离任审计+终身追责'机制,乌兰案正好成为检验制度效力的试金石。"这种将个案查处与制度完善相结合的治理思维,正在推动湖南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在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社区纪检监督员李建国正在整理居民意见:"大家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腐败资金能否追回用于民生,二是如何防止新官不理旧账。"这些朴素诉求,正是省委部署"以案促改"工作的重点方向。
据省纪委监委通报,乌兰案查办过程中同步启动"三个追回":追回流失国有资产,追回损害群众利益款项,追回破坏生态环境赔偿。在岳阳市洞庭湖区,某被非法占用的湿地通过司法程序恢复生态,成为"风腐同治"的典型案例。"反腐不是目的,通过反腐促进发展才是根本。"沈晓明在省委常委会上强调的这句话,正在三湘大地转化为生动实践。2025年前三季度湖南GDP同比增长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30%,这些数据背后,是政治生态净化带来的发展红利。当夜幕降临,长沙市橘子洲头的灯光与湘江水交相辉映。这座见证过无数历史风云的城市,此刻正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乌兰案的查处,不仅是一起违纪违法案件的终结,更是一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它昭示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任何腐败分子都逃不过法律的审判,任何侥幸心理都抵不过制度的刚性约束。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密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