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回应做慈善慷慨但对员工苛刻
【曹德旺回应做慈善慷慨但对员工苛刻】近日,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在接受专访时,首次正面回应网络热议的“做慈善慷慨但对员工苛刻”争议。这位累计捐赠超200亿元、被誉为中国首善的企业家,以坦诚态度剖析个人慈善与企业经营的边界,同时披露福耀集团四万名员工平均月薪达1万元的薪酬体系,引发社会对企业家责任与商业逻辑的深度讨论。“做慈善用的是我个人的钱,不是公司的钱。”曹德旺的回应直指争议核心。他强调,个人慈善行为与企业经营需严格区分:前者源于对社会的悲悯之心,后者则需兼顾竞争力与风险。数据显示,自1983年首次捐赠至今,曹德旺个人累计捐出超200亿元,涵盖教育、扶贫、救灾等领域,其中2021年捐资100亿元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更被视为中国慈善史上“教育非产业化”的里程碑。面对“为何不将慈善资金用于员工福利”的质疑,曹德旺以企业经营的“风险理论”回应:“企业家的事业本质是风险事业,若将利润全部分配或用于高福利,既不利于应对经营风险,也无法向股东交代。”他透露,福耀集团薪酬策略坚持“略高于行业水平但不过度”,四万名员工平均月薪约1万元,既保持人才吸引力,又避免因人力成本过高削弱企业抗风险能力。
福耀集团的薪酬政策并非孤立存在。据内部人士透露,集团设立了“员工关爱基金”,对直系亲属患重病、遭遇突发困难的员工提供最高50万元的无息借款;2023年河南洪灾期间,集团更直接向受灾员工家庭发放3000元/户的应急补贴。这些举措与曹德旺“慈善是割肉,经营是护命”的比喻形成呼应——个人捐赠是“割肉之痛”,企业福利则是“护命之本”。
“我们的策略是让员工体面生活,但不会用高福利换取短期口碑。”曹德旺以福耀美国工厂的案例解释经营逻辑。2016年福耀投资俄亥俄州时,面对当地工会要求“时薪涨2美元”的压力,他选择以“工厂盈利则全员加薪”为条件,最终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双赢。这种“结果导向”的福利模式,与国内部分企业“无条件高福利”形成鲜明对比。
“网上信息很多是断章取义,高兴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我不去管它。”面对舆论场的喧嚣,曹德旺展现出超然态度。这种定力源于其42年慈善生涯的沉淀:从1983年为母校捐赠课桌椅,到2020年捐资17亿元抗击新冠疫情,再到持续资助中西部贫困村,他的慈善版图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但争议背后,折射出社会对企业家责任的复杂期待。一方面,公众认可曹德旺“国家因你而强大,社会因你而进步”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部分人质疑其“对员工不够慷慨”。对此,曹德旺以福耀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回应:“教育是事业而非产业,我办大学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要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种超越商业利益的格局,或许正是其处理慈善与经营关系的底层逻辑。
福耀集团的薪酬水平在制造业中具有标杆意义。据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中国汽车玻璃行业员工平均月薪约为8500元,而福耀集团1万元的平均薪资高出行业17.6%。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薪酬结构:基层员工占比超70%,技术工人月薪普遍在1.2万至1.5万元之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不仅要让员工吃饱,更要让他们看到职业上升通道。”曹德旺介绍,福耀每年投入营收的3%用于员工培训,并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工匠班”,为技术工人提供学历提升机会。这种“薪酬+成长”的双轮驱动模式,或许比单纯提高月薪更具长期价值。
曹德旺的回应,本质上是传统商道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对话。他以“敬天爱人”为行为准则,将慈善视为“修己以安人”的修行,将企业经营看作“达则兼济天下”的实践。这种理念在福耀科技大学的办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首年仅招生50人,校委会坚持“宁缺毋滥”,只为培养真正能推动产业升级的人才。
“真正的企业家要做到三点:国家因你而强大,社会因你而进步,人民因你而富足。”曹德旺的这句话,或许能解答网络争议的核心——企业家责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慈善悲悯与商业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当他在办公室凝视窗外繁忙的生产线时,眼中映出的不仅是四万名员工的生计,更是一个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雄心。这场争议最终指向一个永恒命题:企业家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社会角色?曹德旺用42年慈善路和37年制造业征程给出了答案——慈善是向外的悲悯,经营是向内的责任,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企业家:他们既能在捐款单上签下巨额数字,也懂得在工资表上精打细算;既能胸怀天下,也能脚踏实地。毕竟,真正的社会责任,从来不是单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