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0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嘉仪)随着粤港澳融合发展,跨境经济和金融活动日益频繁,银行对征信信息跨境流通的需求越来越大。中通社记者在香港金管局10日举行的研讨会获悉,港深可跨境的征信信息已涵盖房产、税务资料、学历等多元信息,去年5月试行后已完成2.6亿贷款审批。
香港金管局。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跨境征信,涉及征信信息的跨境传输。过去企业跨境开展业务面临的主要痛点在于,当地银行缺乏充分资料,信贷评估难以深入,风险管理可能不到位,导致贷款成本高,申请时间长。
深港两地在去年5月试行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数据代码,为银行验证跨境数据,让两地银行参考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资料进行评估,至今已协助超过10间银行及征信机构办理个人和企业开户、汇款、借贷等需求;10间企业及10位个人客户完成了2.6亿贷款审批。
跨境贷款的场景,一般分为企业及个人两类。企业方面,以南向为例,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出海首选地,内地企业来港开展业务,涉及与香港及内地融资贷款的需要。
个人方面,在香港各类人才计划下,内地人才需要跨境资金满足购房等需求。据银行业界估算,每年约有4万宗与内地相关的个人贷款需求。
渣打银行(香港)香港中小企业银行主管董美怡分享,今年7月收到跨境物流公司以香港房产作抵押品,申请约3000万港元的商业抵押贷款和贸易及营运资金贷款,银行发现该公司在香港、内地都有经营主体和业务往来,便在客户同意下,经过两地征信机构对接,获得人民银行企业征信报告,贷款顺利批出。
国际商业资讯分析公司邓白氏(香港)亦透过平台协助了三间内地机构在本地银行获得融资,客户管理部行业负责人熊天豪分享,除了商业信用数据,征信机构还有很多替代数据,包括司法诉讼、媒体信息、财务表现、股权架构等,都可以给银行用作信用评级的参考。
当天,中国银行(香港)亦宣布成为首批实现个人跨境征信试点的香港银行,使用已验证的内地个人信用报告辅助审批楼宇按揭、私人贷款及信用卡。
金管局表示,将与内地相关部委密切联系,共同推进平台在数据源、数据种类、试点范围、客户体验和介面等多方面提升与扩容。此外,金管局将推替代数据的使用指引,当天起征询业界意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