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直热 植物都“内分泌失调”了
【上海一直热 植物都“内分泌失调”了】2025年10月,当上海街头的银杏叶尚未泛黄、梧桐絮仍飘散在32℃的秋风中时,一场关于植物生存的“内分泌危机”正在悄然上演。这座城市连续第二年打破桂花最晚开花纪录——直到国庆假期最后两天,上海植物园的早银桂才零星绽放,比历史最晚纪录又推迟了整整一周。而本该在中秋前后飘香的丹桂、金桂,至今仍紧闭花苞,仿佛被高温按下了“暂停键”。“桂花不开,气候乱套。”上海植物园园艺科主管姚恩扬的感慨,道出了今年植物界的普遍困境。从辰山植物园的樱花提前落叶,到街头景观树枯枝频现,这场持续百余天的高温马拉松,正在改写上海植物的生存法则。桂花开花遵循着严苛的“温度密码”:秋季需连续10天日均气温低于24℃,夜间温度降至5℃左右,才能触发花芽分化。然而2025年的上海,秋季气温始终在26℃-32℃间徘徊,夜温鲜少低于15℃。这种“暖秋”直接导致桂花进入“生理性休眠”——植物体内脱落酸合成受阻,赤霉素水平异常,花芽发育停滞。“就像人类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植物在异常高温下也会‘代谢失调’。”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李明指出,桂花对温度波动极为敏感,开花前4周的平均最低气温需持续走低,而今年9月上海的最低气温始终未跌破20℃。
历史数据印证了这一规律:2022年9月20日,上海植物园早银桂初开,当时9月上旬平均气温21.5℃;2024年花期推迟至9月末,同期气温23.8℃;而2025年国庆期间,上海日均气温仍达26℃,创下192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秋季。
高温对植物的冲击远不止桂花。在辰山植物园,本该在4月谢幕的樱花树,因8月持续38℃以上高温,出现二次落叶,部分树木死亡率达15%;娇贵的广玉兰叶片卷曲如焦纸,花芽全部枯死;就连耐热的夹竹桃,也因土壤温度过高导致根系腐烂。“植物就像被放进微波炉,从内到外被‘烤熟’。”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工程师王芳描述,高温加剧了植物蒸腾作用,当根系吸水速度跟不上叶片失水速度时,细胞膜结构会被破坏,产生有毒代谢物。辰山植物园实验显示,持续35℃以上高温72小时,植物体内丙二醛(氧化损伤标志物)含量激增300%。
更反常的是,本该在9月凋谢的夏荷“至高无上”品种,至今仍在辰山植物园盛放。这种违背物候的现象,实则是植物对高温的“应激反应”——荷花通过延长生长期躲避高温,但代价是次年花芽数量减少40%。
2025年夏季,上海经历了史上最漫长的“高温马拉松”:8月高温日数达26天,全年累计44天,较常年翻一倍。气象学家将矛头指向异常顽固的副热带高压——这个本该在9月南退的“高温推手”,今年却如锅盖般笼罩长三角。“往年副高像钟摆,今年成了钉子户。”上海市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张涛解释,6月副高提前10天控制上海,7月台风短暂打断高温,但8月副高迅速反扑,下沉气流导致太阳辐射增强30%。模型预测显示,受全球变暖影响,未来30年上海出现极端高温的概率将增加60%。这种气候异常已形成恶性循环:高温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柏油路面温度可达60℃,进一步推高近地面气温。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研究显示,中心城区热岛强度较20年前增加1.5℃,相当于每年多出15个高温日。
植物“内分泌失调”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动摇城市生态系统的根基。在浦东新区,本该在9月采集桂花蜜的中华蜜蜂,因花期推迟集体“失业”,蜂群数量减少25%;而桂花延迟开放导致秋季空气湿度调节能力下降,10月上旬上海PM2.5浓度较常年偏高18%。“植物是城市的‘绿色器官’,它们的紊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教授陈琳警告,桂花等秋花植物的花期推迟,可能影响以花粉为食的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生存,进而导致蚜虫等害虫暴发。今年9月,上海行道树蚜虫危害面积已达12万株,较去年同期增加40%。
面对持续高温,上海正在探索植物“抗热疗法”。在上海植物园,早银桂被搭建了黑色遮阳网,通过反射30%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辰山植物园则试点“海绵土壤”——在种植土中掺入20%保水颗粒,使植物根系温度降低5℃。更根本的变革在于城市规划。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发布的《气候适应型绿化指南》提出,到2030年,上海耐热植物占比将从目前的15%提升至40%,包括四季桂、海桐等抗高温品种。在徐汇滨江,设计师用珊瑚绿篱替代传统灌木,这种原产热带的植物可耐受40℃高温。“植物不会说话,但它们的生存状态是气候变化的‘体温计’。”姚恩扬抚摸着刚开花的早银桂感慨,这株打破纪录的桂花,或许正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当植物的生物钟开始紊乱,人类的生存时钟也已进入倒计时。
2025年的上海,仍在32℃的秋风中等待一场真正的降温。而那些终于绽放的桂花,既是对极端气候的顽强抵抗,也是对未来生态危机的无声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