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港股打新热潮背后 专家谈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创始人
2025-10-10 18:02:30
0

香港新闻网10月10日电(记者 崔隽)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新股市场持续火热。截至10月9日,港股市场年内共有69只新股上市,其中5只新股网上发行认购倍数均超过5000倍。同时,港股新股首日破发率降至24%以下,创下九年来新低。打新狂潮是市场热情的体现,背后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此外,也可将这股热潮放置在更宏观的改革议程下,透视资本市场变革的进展和方向。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教授接受香港新闻网采访时表示,未来应更加关注“质”,而非单纯追求“量”。

香港交易所。(图源:香港交易所网站)

多因素促成此轮“打新热”

为遏制市场过度杠杆化,保护投资者免受潜在财务冲击,今年3月,香港证监会向持牌机构发布多项指引,其中一项是向投资者收取10%最低预付认购资金,即最高允许10倍杠杆,标志著港股百倍打新成为历史。而眼下这轮“打新热”正是在监管规范后实现的。

此前,港股市场出现过“高杠杆打新热”。2023年11月,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港交所推出的新股结算平台‌)出台,本意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占用和冻结。但券商在揽客压力下纷纷推出零利率打新,不断放大杠杆。投资者为提高中签率,也都涌向高杠杆券商。一时之间,港股IPO(首次公开招股)市场认购金额飙升,常见千倍认购。然而,这其中隐藏著巨大风险,股价一旦暴跌,投资者账户将资不抵债。

2024年,港股70只新股发行,上市首日破发24只,占比34.3%;到年底收盘,破发38只,占比54.3%,打新股亏损的情况并不少见。

新规出台后,对一人多户打新的打击力度显著加大,融资杠杆回到FINI系统上线以前,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教授10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闻网采访时表示:“股票市场的健康成长,不是靠高杠杆操作就可以实现的。券商凭借高杠杆当然可以吸引一批人来买,但并不能保他们赚,上市之后很多人立刻就亏了,所以这种方式是不可靠、不可持续的。证监会的这些监管措施本质就是要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另外,今年8月起,港交所实施一系列IPO定价与公开市场规则修订,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流程。此举降低了申购与配置的不确定性,利好发行人定价和散户参与意愿,从制度端刺激了打新热情。

除了监管规范和政策刺激,此轮“打新热”还有其他因素促成。有分析观点认为,今年以来,许多A股或内地新经济、科技、生物医药公司选择在港上市或次级回归,形成示范效应,为市场供给充足“新股商品”。多家投行与会计师行的市场展望报告还指出,当前全球货币政策进入相对宽松阶段,会推动资金会涌向IPO市场,推升认购与上市后表现。


改革持续进行,转向“质”的提升

今年以来,香港IPO市场增长强劲,集资总额近1500亿港元,位居全球首位,且国际长线资金参与度明显增加。港股气氛畅旺,恒生指数今年来累计上升超过30%;交投创历史新高,每日平均成交额超过2500亿港元。这些成绩与香港多年来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密切相关。

谈及过往的具体改革措施,庄太量以引入同股不同权制度、允许尚未营收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为例。这些举措列于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之中。

“其实像阿里巴巴、腾讯这样大型科技公司常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这样创始人哪怕占据很少的股份,也可以控制公司。但以前香港是一定要求上市公司同股同权的。”庄太量说。

2014年,实施合伙人制度的阿里巴巴最终去美国上市,正是由于当时港交所的同股同权限制。引入同股不同权,就是为了留住和吸引这些创新型企业来港上市。此举也确实推动了多家大型中概股或科技公司重返或增补香港资本市场的挂牌与筹资活动。

此外,允许尚未产生营收但具高研发潜力的生物科技公司以研发前景作为上市考虑,也是为了增强香港对“新经济”与生物医药公司作为上市首选地的吸引力,应对全球金融中心之间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争夺。

除了推动上市制度现代化,近些年香港在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发力明显。扩大跨境资金流动,吸引境外资金参与内地市场,香港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枢纽。

随著改革持续推进,庄太量认为,未来应提高上市公司门槛和持续义务,完善退市机制,关注“质”,而非单纯追求“量”。“一些公司上市后长期表现差,不能让它们在市场上滞留,我觉得当下有10%的‘泡沫’可以去掉。”为了提升市场整体质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他建议可将上市公司一部分募集资金作为抵押,“如果日后它表现差,完全可以把这个钱回发给小股民。”

对于监管层面,庄太量认为证监会应发挥更强势的监管作用。“比如,批准上市的权力最好交给证监会。第一,内地就是这样做。第二,香港只有一个交易所,靠上市权赚钱,那么由它来批准上市就会有利益冲突,很难完全独立。”

此前,证监会在往年对交易所上市监管表现的复核报告中指出,在IPO审核、异常股价成交的监测及后续问责上存在改进空间,并建议厘清证监会与交易所的职权分工。不过,关于这一问题,学界、监管机构、律所和主流媒体争论已久,质疑交易所独立监管和担忧证监会监管过度的声音同时存在。

另外,庄太量强调,香港资本市场改革不光要重视“供给”,如推动企业上市,还要注重“需求”,确保有长期且足够的买家和资金,尤其是吸引机构性外资,供需两端需互相强化促进。(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