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错峰出游的“大聪明们”赚到了
【节后错峰出游的“大聪明们”赚到了】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旅游市场火热。文化和旅游部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内出游总花费达8090.06亿元,相较于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的出游总花费,增加了1081.89亿元,这一增长数据充分显示出国内旅游市场的强劲复苏态势。与此同时,节后错峰出游的热度依然不减,不少游客选择避开国庆高峰期,享受更为舒适、经济的旅行体验。记者从北京一家知名旅游预订门店了解到,该门店节后出境游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25%,热门目的地包括韩国、日本、泰国等周边国家。10月10日消息,来自四川的小胡(化名)在一家咖啡店工作,由于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她得以选择错峰出行。小胡告诉记者,她原本计划在国庆期间出游,但考虑到假期期间人流量大、费用高,最终决定在10月6日才前往韩国旅游。小胡还特意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国庆前几天,从成都飞往首尔的机票价格普遍高达两千多元,而等到国庆后几天再预订,价格直接降至一千多元,降幅明显。她此次韩国之旅为期一周,包括住宿、餐饮、交通等各项费用在内,整体花销最多六千元,再加上往返机票,总费用也不过万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性价比真的很高,与其在国内景区人挤人,体验不佳还花费不少,不如出国玩一玩,换个环境放松心情。”小胡笑着说道。
小胡说道。然而,现实却给小胡泼了一盆冷水。当她抵达韩国后,本以为能避开人潮,享受悠闲的旅行时光,却没想到依然没能逃脱“拥挤”的命运。“我一下飞机就看到了国内来的旅游团,在弘大、明洞这些热门商业区逛街时,随便走几步就能听到熟悉的中文。”小胡无奈地表示。更让她感到意外的是,韩国很多店铺都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让她产生了“明明出了国,却还在国内”的错觉。
在国庆等长假期间,热门景点人满为患、交通拥堵不堪、住宿价格飙升的景象屡见不鲜。游客们为了看一眼心仪的风景,往往要在人群中艰难前行,旅游体验大打折扣。因此,错峰出游成为许多人的理性选择。以小胡为例,她从事咖啡店工作,时间相对自由,选择在10月6日前往韩国旅游。国庆前几天成都飞首尔的机票高达两千多元,节后则降至一千多元,整体花销可控。她期望通过错峰,避开国内旅游高峰,在异国他乡享受悠闲自在的旅行,这种想法代表了众多错峰出游者的心声。
现实落差:“错峰”却未“错开”的尴尬
然而,现实却给错峰出游者泼了一盆冷水。小胡到达韩国后,本以为能摆脱拥挤,却发现下飞机就遇到国内旅游团,在热门商业区随处可见说中文的游客,甚至很多店铺都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让她产生了“明明出了国却还有在国内的错觉”。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反映出当下错峰出游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方面,全球旅游市场的互联互通使得信息传播迅速,热门旅游目的地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知晓。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游客,都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地方。即使在国内长假过后,国外热门景点依然会吸引大量中国游客前往,导致错峰出游者难以真正避开人群。
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也影响了错峰出游的效果。一些旅游目的地存在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旺季可能存在重叠。而且,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非传统旺季出游,这使得所谓的“错峰”时段也变得相对拥挤。
错峰出游本意是提升旅游体验,但现实中的困境反映出旅游市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从旅游产品供给来看,目前市场上同质化的旅游产品较多,缺乏针对错峰出游者的特色化和个性化产品。旅游企业往往更关注传统旺季的市场,对错峰时段的旅游开发投入不足,导致游客在错峰出游时选择有限。
从旅游消费观念来看,部分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相对集中,倾向于跟风前往热门景点。这种消费观念使得即使错峰,热门地区依然人满为患。游客需要转变观念,更加注重旅游的品质和体验,探索一些小众、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为了突破错峰出游的困境,旅游企业应加大在错峰时段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推出更多具有特色和差异化的旅游线路和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开发错峰旅游产品,推动旅游市场的均衡发展。
错峰出游的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充满了挑战。本想错峰出行却没错到峰的现象,提醒我们要正视旅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让错峰出游真正成为提升旅游体验的有效途径,让游客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