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回应网传女儿高反被搭子抛弃
【母亲回应网传女儿高反被搭子抛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病房外,吴女士隔着玻璃凝视昏迷的女儿。女孩全身插满管线,仪器滴答声敲击着母亲的心。一场普通的徒步旅行,竟让刚毕业的女儿濒临植物人状态。“我现在只想救女儿,其他的以后再说。”10月9日,吴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声音哽咽。她的女儿林女士——一名刚毕业的20岁卫校学生,在川西徒步时因严重高原反应昏迷,可能永远醒不过来。这场悲剧始于10月2日,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甘孜丹巴县丹东镇卓雍措湖垭口。通过网络结识的徒步队伍、一场争议不断的“交接”、还有那些毫不犹豫伸出援手的陌生人,共同构成了这起引发全网关注的事件。
这本应是一次愉快的徒步之旅。20岁的林女士刚从卫校毕业,她与其他三名同伴——两男两女,据吴女士了解,是在青年旅馆约好一起徒步进山的。一行人前往的是丹巴县丹东镇卓雍措湖垭口,这里海拔高达4700米,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对于初次前往高原的年轻人而言,这样的环境充满挑战。林女士一家来自江苏盐城,那里几乎是海平面高度,身体很难适应如此剧烈的海拔变化。
没有人预料到,这次徒步旅行会以一场危及生命的危机告终。
徒步过程中,林女士开始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到了山上发现我女儿有点高反了,”吴女士回忆了解到的情况,“说遇到我们盐城有一个16岁的小孩和他师傅,他们把我女儿交给他们。”这位16岁的少年是射阳县第二中学的学生,学校官方账号后来发布了视频表扬他救助失温年轻女子的行为。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他背着重装搀扶女孩下山,难度极大。然而,这一“交接”环节成为后来网友质疑的焦点。原同行伙伴在女孩出现高反后,将她托付给了途中偶遇的老乡,随后自行下山。吴女士表示:“他们也没有报警什么的,好像就独自下山了,这些我也是听说的。”
与同行伙伴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系列陌生人的无私帮助。16岁少年扶着林女士下山途中,幸运地遇到了两位上海医生。 专业的医疗援助及时介入——当时林女士已经失温,两位医生立即展开急救。随后,当地警方、镇政府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救援队伍,共同将林女士背下山,并紧急送往丹巴当地医院。由于病情严重,她又立即由120救护车转送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抢救。
在华西医院,诊断结果令人心惊:林女士患上了高原性水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引发了脑疝。医院迅速为她安排了手术,但术后至今,林女士仍在ICU重症监护室里,每天依靠各种仪器维持生命体征。“女儿脑水肿很严重,医生说她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吴女士告诉记者,“昨天进行了紧急手术,现在还没醒过来,医生说可能会做第二次手术,也许会醒过来,也许会成为植物人,只能进一步观察。”
吴女士描述了女儿病情的反复:“刚开始送到医院的时候,她头痛难受,嘴巴都是干的,已经说不出话了。后来过了一天她就能叫我妈妈...后来就越来越严重了,晕过去了,后来就说不出话了。”
对于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女孩被搭子抛弃”一说,吴女士表现出惊人的理性与克制。“要看了女儿手机才知道,”吴女士表示,“我们现在第一时间还是救女儿,再考虑(是否)追究他们的责任。”吴女士曾试图与女儿的三名同伴保持联系。“当时女儿在丹巴县医院,他们是第二天下山的,我就发信息、打电话给他们,下午才联系上。”她甚至请求他们去医院探望独自一人的女儿。“我说女儿一个人在医院很难受,我离他们太远了,请他们去看一下,他们就去(医院)看了一下。”后来当林女士被转送至华西医院时,“有一个人给我女儿送身份证来,其余两人没来,直接回家了。”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对“搭子”的行为表示谴责,也有人指出户外活动本身的风险。有法律从业者分析,结伴而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救助义务,如果具备施救条件却消极不作为,如未报警、未呼救,可能需根据过错程度承担相应责任。但同时,受害人自身也需要承担责任,因为她对自身安全负有主要注意义务。高原反应绝非“扛一扛就能过去”的小事。据专业解释,在海拔快速提升至3000米以上时,空气中氧分压骤降,人体红细胞携氧能力会明显下降——这并非意志力能克服的生理危机。当出现重度高反——比如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时,最佳应对就是立即停止上升并下撤。
吴女士告诉记者:“如果不是遇到那么多好心人,情况可能就会变得更糟,很感谢他们。” 这位母亲的话语里,没有指责,只有感激。
华西医院ICU外的走廊漫长而安静,吴女士等待着女儿可能永远无法醒来的手术结果。而在遥远的川西高原上,那片壮美而残酷的土地,依然以其固有的方式警示着每一个冒险者:生命如此坚韧,却又这般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