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错峰出游的“大聪明们”赚到了
【节后错峰出游的“大聪明们”赚到了】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8天长假,再次点燃了国民旅游热情。文化和旅游部今日公布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全国国内出游达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7天假期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同比增长1081.89亿元,两项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而随着假期结束,错峰出游的热度持续攀升——记者从北京多家旅游预订机构获悉,节后出境游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0%-25%,国内部分热门目的地酒店价格回落超50%,一场“性价比更高”的旅行正在上演。在成都从事咖啡师工作的小胡(化名),是今年错峰出游大军中的典型代表。因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她选择在10月6日(假期尾声)飞赴韩国首尔。“国庆前查询成都飞首尔的机票要2000多元,但节后几天直接降到1000多元,往返省了一半。”小胡算了一笔账:一周游玩加上机票总花费不到1万元,比国内热门景区“人挤人”还划算,“与其在国内看后脑勺,不如出国换个环境”。与小胡有同样想法的游客不在少数。北京某旅游预订门店负责人透露,节后出境游咨询量环比假期增长3倍,东南亚、日韩等短线目的地最受欢迎,“许多游客主动选择‘晚出发’,既能避开人流高峰,又能享受更低的价格”。数据显示,节后国内机票、酒店价格普遍回落,部分热门城市酒店均价较假期峰值下降50%-70%,如三亚高端酒店从假期每晚2000元降至节后800元,成都、长沙等网红城市的民宿价格也回归日常水平。
然而,小胡的错峰之旅并非完全“清净”。刚下飞机,她就遇到了从国内其他城市飞来的旅游团;在首尔弘大、明洞等热门商圈,随处能听到中文交流声,甚至不少店铺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本以为出国能躲开拥挤,结果发现到处都是同胞,连支付都和在国内一样方便。”小胡的“意外感”,恰恰折射出中国出境游与全球文旅融合的新趋势。 据韩国旅游部门统计,今年国庆后首周,中国游客赴韩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8%,其中自由行游客占比超60%。而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同样迎来“错峰中国客”潮——这些目的地不仅距离近、签证便利,更因长期深耕中国市场,实现了支付、语言、服务的全方位适配。业内专家分析,这种“虽在国外却似国内”的体验,既降低了出境游的语言与文化门槛,也让游客在性价比与舒适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2025年“双节”旅游市场的“前热后暖”,释放出多重积极信号:一方面,游客不再盲目追求“扎堆打卡”,而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安排行程,通过错峰降低消费成本、提升旅行质量,反映出消费决策的日益理性;另一方面,无论是国内景区主动调整价格策略,还是境外目的地加速适配中国游客习惯(如普及移动支付、提供中文服务),都体现了文旅市场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深度互动——市场正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服务”,通过满足差异化需求激发更大消费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错峰出游的流行也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游客而言,“时间差”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合理规划能让旅行更具性价比;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挖掘节后市场潜力、设计差异化产品(如深度游、主题游),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正如小胡所言:“旅行不一定要‘赶热闹’,选对时间、选对方式,哪里都能玩出好心情。”
一方面,全球旅游市场的高度互联互通,让信息传播如疾风般迅速,那些热门旅游目的地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声名远扬。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游客,在挑选旅游地时,都更倾向于那些独具特色、充满吸引力的地方。即便国内长假已然落幕,国外那些热门景点依旧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大量中国游客纷至沓来。如此一来,那些本想错峰出游的游客,也难以真正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享受宁静与自在。另一方面,旅游行业鲜明的季节性与周期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错峰出游的效果。许多旅游目的地有着明显的淡旺季之分,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旺季时常出现重暴。而且,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选择在非传统旺季踏上旅程,这使得原本被视为“错峰”的时段,也变得人潮涌动,不再清净。
错峰出游,原本旨在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但现实中的重重困境,却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旅游市场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峰出游者的特色化、个性化产品十分匮乏。旅游企业往往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传统旺季的市场上,对错峰时段的旅游开发投入明显不足。这就导致游客在错峰出游时,可供选择的旅游产品极为有限,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从旅游消费观念的层面分析,部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相对集中,习惯于跟风前往热门景点。这种消费观念如同无形的枷锁,使得即便是在错峰时段,热门地区依然人潮如织,拥挤不堪。因此,游客需要转变观念,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旅游的品质和体验上,勇敢地探索那些小众、特色且别具风情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