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科已开始排队 合胞病毒频发
【上海儿科已开始排队 合胞病毒频发】近日,上海多家儿科医院急诊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与监护仪的滴答声交织成紧张的乐章。候诊区里,怀抱幼儿的家长们紧攥着病历本,眼神中透露出焦虑与疲惫。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申城,5岁以下儿童成为主要受影响群体,部分重症患儿甚至被送入ICU抢救。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毒风暴",让本就紧张的儿科医疗资源面临严峻考验。"医生,我家孩子喘不过气!"10月8日上午10点,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内,一位母亲抱着2岁大的女儿冲进诊室。孩子面色潮红,呼吸频率高达每分钟60次,鼻翼随着急促的呼吸不断翕动。值班医生迅速展开检查,确诊为合胞病毒引发的毛细支气管炎。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近期儿科医院的常态。据上海市儿童医院统计,9月底以来,因发热、咳嗽、哮喘等症状前来就诊的儿童数量激增30%,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位居首位。急诊科主任黄玉娟指着候诊区说:"现在每天接诊量比前期翻了一倍,凌晨三点还有家长抱着孩子来排队。"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病房里住满了感染RSV的患儿。最小的患者仅1个多月大,因喝奶时憋气明显、呼吸急促被紧急送医。护士站里,护士长正核对当天的用药清单:"今天有12个孩子需要吸氧治疗,其中5个是早产儿。""一开始以为是普通感冒,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治疗室内,5岁的阳阳(化名)手上戴着输液留置针做雾化治疗。他的母亲王女士红着眼圈说,家里外婆、妈妈都出现了感染症状,"病毒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倒下"。
这种家庭聚集性感染并非个例。专家指出,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家庭成员间的交叉感染尤为常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主任田代印透露:"最近接诊的病例中,有近三分之一存在家庭传播。哥哥姐姐在学校感染后,回家又传给弟弟妹妹。"
病毒传播的"隐秘链条"还延伸至公共场所。在某幼儿园,一个班级因多名儿童感染RSV被迫停课一周。园方消毒记录显示,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表面均检测出病毒核酸。"孩子们喜欢用手摸口鼻,病毒就这样悄悄传播。"保健医生解释道。
在重症监护室(ICU)里,6个月大的早产儿乐乐(化名)正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他的主治医生指着监护仪说:"孩子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85%,肺部CT显示大片实变。"像乐乐这样的高危患儿,是本次RSV感染潮中最脆弱的群体。
专家强调,6月龄以内婴儿、早产儿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RSV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显著升高。这些患儿可能出现中重度肺炎、呼吸衰竭,甚至引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一次严重的RSV感染,可能影响孩子长期的呼吸健康。"田代印指出,大量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严重的RSV感染与儿童期乃至成年后反复喘息和哮喘发作密切相关。
面对汹涌的病毒浪潮,上海医疗系统正多管齐下应对挑战。今年7月起,上海进一步扩大RSV单抗注射液使用管理试点医疗机构范围,在原有7家基础上新增36家试点单位,覆盖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被动免疫制剂可为高危婴幼儿提供短期保护,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在浦东新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长李女士正通过支付宝"RSV防护一站通"平台预约单抗注射。"以前要跑大医院,现在社区就能打,方便多了。"该平台还提供病毒科普、症状自查、就近医院查询等一站式服务,上线以来访问量已突破百万次。
同时,分级诊疗体系正在发挥缓冲作用。轻症患儿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基层医疗机构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重症病例;三甲医院则集中资源救治危重患儿。"这种'金字塔式'的医疗资源配置,能有效缓解儿科急诊压力。"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个人防护成为关键防线。专家建议,家长应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勤洗手、要戴口罩、要定期消毒;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不要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不要忽视早期症状。
对于6月龄以下婴儿,专家特别提醒要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哺乳母亲感染后应佩戴口罩哺乳。学校和托幼机构需加强晨检,发现发热、咳嗽患儿及时隔离。此外,秋季流感高发期已至,建议有基础疾病或热性惊厥史的儿童尽快接种流感疫苗,形成双重保护。
当夜幕降临,上海市儿童医院的灯光依然明亮。急诊室里,医生们仍在为每一个小生命争分夺秒;候诊区中,家长们互相安慰着等待叫号。这场RSV感染潮,不仅是对医疗系统的考验,更是对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检验。
病毒无情人有情。从医护人员的连轴奋战,到家长们的科学防护,再到社会各界的协同应对,每一个环节都在构筑守护儿童健康的坚固防线。正如田代印主任所说:"RSV感染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重视细节。"在这个特殊的季节,让我们携手筑起爱的屏障,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健康的天空。因为,他们不仅是家庭的未来,更是整个社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