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8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陈卓仪)香港艺术发展局成立30周年,艺发局主席霍启刚8日接受香港中通社专访,谈艺发局从艺术资助机构,逐渐发展为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丰富本地文化旅游的多重角色。
香港中通社图片(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文峰摄)
“香港的艺术发展在过去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艺发局成立的初心一直未变,就是回应社会的需求。”霍启刚受访时表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那个时代,香港市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高了,因此有不少中小艺团成立,极需政府帮一把。
秉持这一初心,近年来艺发局通过公平公正的机制,有效分配政府的资源支援各艺术范畴。2024/25年度,获资助的艺团有61个 ,获资助的计划有359个。
霍启刚坦言政府财政紧张,很多法定团体的资助都减少了,“艺发局能否自我瘦身?是否能将政府资源用到极点?是否如特首所言的以结果为目标?”他有信心告诉业界,尽管政府资助减少,未来几年可以发放同样的资源。
“过去几年,香港的文艺界迎来巨变,国家明确赋予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特区政府亦成立了文化体育及旅游局。”霍启刚形容,艺发局如同巨轮中的一颗小齿轮,因此要思考如何利用好手上的资源,发挥独特优势,他提出三大重点:艺术科技、人才培训、文化旅游。
霍启刚表示,艺术科技源于疫情时很多艺团想尽办法将演出传达给千家万户,希望艺发局能继续以科技手段带动业界往前走,迎接这一大趋势。此外,人才培养方面会注重文化产业的培训,不仅要精通艺术本身,更要懂得机构运营、项目编排,甚至是打造自负盈亏的产业。
近年来,文化深度游成为香港旅游探索新特点。霍启刚重点介绍了艺发局的“城中艺游”活动,让艺术家以作品介绍社区,让旅游不再局限于打卡,让游客有更多机会寻找社区的历史和故事。
在扶持本地艺术家方面,霍启刚透露艺术发展奖将从一年一度更改为两年一度,增加奖金、奖项等资源,扶持本地艺术家。据了解,年奖将从50000港币提升至100000港币。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国际化的视野。”霍启刚强调,香港拥有独特的优势做好文化艺术“引进来”、“走出去”。2024年举办的首届演艺博览会吸引了国际友人对香港的兴趣,增强了信心和动力,霍启刚很感激第二届演艺博览会写进了最新一份施政报告。
在亚太地区,一谈到文艺市场很多人想起的优先城市并非香港。霍启刚形容香港举办演艺博览是“新丁”,但却是很好的开局。
他说,全球的表演艺术市场正在兴起,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剧场,香港的法律、税务、语言、资金与国际更容易接轨,如果外国的艺团通过香港走进大湾区8000多万人口的市场、走进更多内地城市,那便是实践了“一国两制”下香港该做的事情。霍启刚也希望通过演艺博览的恒常举办,让内地受欢迎的演出、香港的中小艺团,更有机会走出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