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6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张明臻)10月6日中秋节,夜色渐浓、香烟弥漫、鼓声震天,一条周身插满万余支香、长达67米的金色火龙在铜锣湾大坑街巷蜿蜒而出,香火划出绚烂光轨,300多名舞龙健儿默契配合,市民游客鼓掌欢呼,迎接香港一年一度的中秋盛事——舞火龙。
香港中通社图片(香港中通社记者 谢光磊 摄)
大坑舞火龙可追溯至19世纪末。当时瘟疫暴发,为消灾灭瘟,村民手扎一条插满香枝的草龙,在中秋节前后舞动火龙绕村游行,并燃放炮竹,瘟疫果真消除。自那时起,村民每年都坚持这一习俗,保健康平安。
这一舞,就是近一个半世纪。
今年舞火龙于5日至7日晚7时至10时半举行。记者看到,不少海外游客中途加入欢庆的人群,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火龙在舞龙者的手里上下翻飞、神龙摆尾,所到之处香火弥漫,引得观众连连欢呼合影。
早在节日前一周,记者探访火龙“制造厂”,没有高科技、没有流水线,全凭老师傅的一双手,凝聚传承的匠心。
“龙头一周就可以做完,但材料要提前两月开始准备。”今年逾60岁的陈师傅一边跟记者聊天,一边狠狠勒紧手中的粗麻绳。
“6、7岁开始负责花灯组,父亲舞龙身,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后来我也玩起龙身,最近8年来又负责制作工作。”作为参与50多年的资深玩家,陈师傅几乎负责过活动所有的环节。
一条全长67米、分32节完整火龙的制作是一门精湛技艺。他介绍,重8至9磅的龙头是重点,整体形态上也要尽量保留历史形态,很多地方要更精致,是工艺最难的部分。
火光破空,龙影翻腾。舞动时,龙身插著的逾1.2万支特制线香,是画面的点睛之笔。
香港中通社图片(香港中通社记者 谢光磊 摄)
舞龙者将燃烧后的香派发给市民和游客,传递健康平安。对观众而言,舞火龙不仅是观赏性活动,更是一种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游客洪先生对记者表示很震撼,没想到香港这样现代的地方将传统习俗保持的这样长久,在北方城市已经很久没有过这种体验,现在好像一下回到小时候过节的气氛。
来自巴西的游客Heitor希望自己也能领到最后的香,他认为这是神奇的力量,能带给他平安;又十分好奇火龙的制作过程。
陈师傅介绍,香要至少维持1小时15分钟的时间,为了保持稳定,所以用密度高的珍珠草,插进去可以定型,试过其他材料都会令香弹出或变形。
就这样,以粗麻绳扎出结实的龙骨,再以珍珠草细细扎成龙身,当万支线香点燃,这条由质朴材料和数百名舞者汗水共同铸就的火龙,便在月光下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同时,约百名青少年组成的队伍舞动著约一万颗LED灯点亮的“小火龙”亮相,让这项传统也真正“活”在当下。
除了精彩的舞火龙,现场亦加入武术、舞蹈等表演,沿途街道上还有各种节庆布置及打卡位。晚上10时30分,舞火龙将延伸至维多利亚公园继续表演,并配合中秋彩灯晚会节目。
香港中通社图片(香港中通社记者 谢光磊 摄)
“小时候觉得不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能中秋出去玩,我要被困住做这些。” 40多岁负责指挥的陈先生对记者说道,“30多年过去,现在反而是自己更愿意待在这。”
火光划破夜色,百年前驱散瘟疫的希望之光,至今依然照亮著香港的天空。“一代传给一代,抱著这个心态用心做好,是舞火龙不能变的核心元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