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东坡营地近千人被困 有人失温
【珠峰东坡营地近千人被困 有人失温】10月5日凌晨5时,西藏蓝天救援队接到紧急求助电话:珠峰东坡多个营地因暴雪突袭,近千名徒步者与游客被困海拔4950米至5200米的高寒区域,部分帐篷被积雪压塌,多人出现失温症状。这场发生在国庆假期的极端天气事件,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10月4日17时50分,珠峰景区突然关闭所有入口,停售门票。此时,乌拉山口、晓乌错、汤湘等关键路段已被暴雪完全覆盖,能见度不足1米。据被困者孙先生描述,3日晚开始降雪,至4日凌晨积雪已达1.2米,他所在的营地帐篷被雪堆掩埋,仅靠登山杖挖开雪洞才得以呼吸。
“最危险的是5200米垭口,那里风速超过12级,积雪像墙一样竖着堆。”参与救援的当地村民扎西指着手机视频说,画面中白色雪浪裹挟着帐篷碎片翻滚而下,几顶军绿色帐篷仅露出尖顶。更严峻的是,牦牛因积雪过深无法行动,导致物资运输彻底中断。
在汤湘营地,32岁的上海游客林女士蜷缩在救援队员怀中,她的羽绒服已结满冰碴,体温计显示34.2℃。“我们用睡袋裹着她,每隔15分钟喂一次热糖水。”西藏登山队医生次仁说,截至5日中午,已有17人出现中度失温症状,表现为意识模糊、肢体僵硬。
失温者的救援需要争分夺秒。蓝天救援队队长王强展示了一段现场视频:队员们用保温毯将失温者层层包裹,再塞入热水瓶升温,同时通过卫星电话协调直升机待命。“但5000米以上空域气流紊乱,直升机无法降落,只能空投物资。”他指着地图上标记的红点说,目前已有3架直升机在周边盘旋,等待天气窗口。
5日上午9时,珠峰景区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数百名工作人员、村民和专业向导组成“人链”铲雪。在乌拉山口,20名藏族村民用铁锹挖开3米厚的雪墙,身后铲车将雪块推下悬崖。“每前进1米都要花20分钟,雪太松软了。”村民达瓦擦着汗说,他们已连续工作12小时,疏通了2公里的应急通道。
更令人动容的是民间力量的自发集结。成都“山野救援”团队连夜调运200套专业雪崩探测仪,兰州户外俱乐部派出15名高山向导,甚至有游客主动让出自己的卫星电话供救援使用。“我的朋友还在山上,我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北京游客张先生红着眼眶说,他所在的团队已协助转移8名伤者。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科技成为关键助力。5日10时,一架搭载热成像仪的无人机从定日机场起飞,在营地上空盘旋扫描。“红色区域代表人体温度,我们已经锁定12个被困点。”技术人员指着屏幕上的光点说,通过实时图像传输,地面救援队能精准定位受困者。
同时,5G应急基站的建设打破了“信息孤岛”。中国移动工程师李阳介绍,他们在海拔5100米处架设了便携式基站,使营地信号强度从-110dBm提升至-85dBm。“现在被困者可以用手机发送定位,我们还能视频指导自救。”他说,已有37人通过新信号求救成功。
截至5日,已有412人被安全转移,但仍有583人等待救援。气象部门预测,暴雪将持续至7日凌晨,最低气温可能跌至-30℃。珠峰景区管理处副主任格桑强调:“我们已启动熔断机制,所有登山活动暂停审批,这是对生命的负责。”
这起事件也暴露出户外运动的系统性风险。中国登山协会专家指出,近三年珠峰东坡徒步人数增长300%,但70%的参与者未接受专业培训。“很多人带着网红攻略就来了,连雪崩预警信号都不认识。”他说,协会将推行“徒步许可证”制度,要求参与者必须通过体能测试和应急培训。
当最后一批救援队员踏着及膝的积雪返回时,夕阳将珠峰染成金色。营地废墟中,一面被雪压弯的国旗依然飘扬,旁边是用石头摆出的“SOS”字样。这场救援不仅是一次技术较量,更是一曲关于人性光辉的赞歌。
“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学徒。”参与救援的人员在日记中写道,“但当我们手拉手组成人链,当无人机划破长空,当陌生人的卫星电话传来温暖声音,我看到了文明最珍贵的模样——那是对生命的永不放弃。”
此刻,珠峰东坡的暴雪仍在肆虐,但被困者的希望之火已越燃越旺。这场生死救援告诉我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科技与人性缺一不可,而敬畏自然,永远是穿越险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