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发生海水倒灌 有街道被淹
【海南文昌发生海水倒灌 有街道被淹】10月5日上午,海南文昌市沿海地区遭遇罕见海水倒灌,铺前渔港周边街道瞬间被淹,最深积水超过1米。这场由台风“麦德姆”与天文大潮叠加引发的灾害,不仅让沿海居民经历惊魂时刻,更暴露出极端天气下城市防灾体系的脆弱性。“海水像墙一样压过来,根本来不及搬东西!”文昌市铺前镇居民王大姐回忆,5日10时20分,海水突然漫过堤坝,涌入胜利街。现场视频显示,浑浊的海水裹挟着杂物冲进商铺,电动车被冲倒,货架上的商品漂浮在水面。当地应急部门紧急调派抽水车和沙袋,但面对每小时超1米的涨水速度,人工拦截显得力不从心。气象部门数据显示,台风“麦德姆”于5日5时升级为强台风级,中心风力达14级(42米/秒)。其七级风圈半径覆盖文昌全境,导致4日夜间至5日白天,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出现60至180厘米的风暴增水。国家海洋预报台于5日10时将文昌市风暴潮预警级别提升至红色,这是自2018年该预警体系建立以来的最高等级。“这次是天文大潮、台风增水和向岸风‘三碰头’。”海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分析,恰逢农历九月十三的天文大潮期,叠加“麦德姆”带来的强向岸风,形成超常规的增水效应。南海北部海域5日6时观测到7米狂浪,文昌近岸海域浪高达4.5米,相当于一层楼的高度。
文昌市北部沿海的东郊镇、龙楼镇成为重灾区。在清澜港附近,某海鲜市场被淹没,商户李老板损失超20万元:“冰柜、发电机全泡坏了,这批价值8万的东星斑也没了。”更令人揪心的是,龙楼镇一栋三层民居因地基浸泡发生倾斜,12户居民连夜转移。
“我们凌晨3点就开始巡查。”文昌市三防办工作人员展示的记录显示,5日1时至9时,全市共转移危房户、沿海养殖户3276人,开放23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在铺前镇,仍有部分老人因舍不得家当拒绝撤离,最终被消防员强行背出。
这场灾害的破坏力远超预期。文昌市住建局统计,截至5日17时,全市12条主干道中断,8座桥梁出现裂缝,3个小区地下车库被淹。经济损失初步估算达2.3亿元,其中农业受灾面积超4万亩,香蕉、菠萝等热带作物绝收。
面对百年一遇的灾害,文昌的防灾体系经受着双重考验。一方面,气象部门提前72小时发布台风预警,海洋预报台48小时前锁定风暴潮红色预警,为人员转移争取时间;另一方面,部分沿海堤坝仍存在设计缺陷。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后,我们加固了32公里海堤。”文昌市水务局负责人坦言,但此次增水高度突破历史极值,部分堤段出现漫顶。更棘手的是传统养殖区的防灾短板,在东郊镇椰林湾,200余口传统渔排被冲毁,养殖户陈大哥欲哭无泪:“这些木排用了二十年,根本扛不住4米高的浪。”
对比国际经验,日本东京湾在2011年海啸后建立的“三级防波堤+垂直疏散体系”值得借鉴。而文昌目前仍依赖单一的海堤防护,缺乏深水区阻浪设施和高层避难建筑。正如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指出:“我们需要从‘被动防御’转向‘弹性适应’,比如建设可升降的防波堤,或者推广抗淹型民居。”
灾害面前,文昌人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在铺前镇,渔民们自发组成救援队,用冲锋舟转移被困群众;某便利店老板坚持营业,为避难群众提供免费矿泉水;社交媒体上,“文昌加油”的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全国网友纷纷捐赠抽水泵、沙袋等物资。
但自救过程中也暴露出问题。5日11时,文昌市应急管理局接到报警,3名游客在月亮湾冒险观潮被困礁石,救援人员冒着被浪卷走的风险,用绳索将人救回。类似险情在三亚、海口等地频发,仅5日当天,海南全省就处置涉海警情47起。
“再美的风景也不如生命重要!”海南省旅文厅紧急关闭所有滨海景区,并通过短信向12万在琼游客推送安全提示。这起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在极端天气面前,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当夕阳为被淹的街道镀上金色,文昌的抢险工作仍在继续。在清澜开发区,200名官兵正用沙袋加固堤坝;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技术人员仔细检查设备是否受损;而在各个避难所,心理辅导志愿者为受惊的孩子们讲故事。
这场灾害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损失的数字,更是对城市安全体系的深刻反思。正如联合国减灾署专家所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百年一遇’的灾害可能十年一遇。我们需要建立更灵敏的预警机制、更坚固的基础设施、更团结的社会力量。”当最后一辆抽水车驶离被淹的街道,当最后一位避难群众回到家中,文昌的伤痛终将愈合。但那些被海水浸泡的相册、被冲毁的渔排、被惊醒的夜晚,都在提醒我们: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需要保持敬畏。而这份敬畏,应当转化为更科学的规划、更完善的制度、更温暖的人心——因为,守护生命的安全线,从来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对未来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