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发生海水倒灌 有街道被淹
【海南文昌发生海水倒灌 有街道被淹】10月5日清晨,台风“麦德姆”裹挟着14级狂风直扑海南岛。在文昌市铺前镇,海水如脱缰野马般冲破防波堤,以每秒4米的速度倒灌上岸,临海街道瞬间变成泽国。这场被当地居民称为“11年来最凶猛”的海水倒灌,不仅淹没了道路,更将极端天气下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浪头比两层楼还高!”5日7时,铺前镇胜利街居民站在自家二楼,看着浑浊的海水裹挟着杂物冲进街道。监控视频显示,6时45分,防波堤被巨浪冲垮,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内陆,最深处淹没道路达1.5米。镇中心小学门口,3辆私家车被海水推挤着撞向路灯杆,消防部门出动冲锋舟转移被困群众23人。这场灾难源于台风“麦德姆”引发的风暴潮与天文大潮的双重叠加。海南省海洋预报台数据显示,5日凌晨至上午,文昌湾海域潮位达5.2米,超警戒水位1.6米,创2014年台风“威马逊”以来最高纪录。“台风中心气压骤降引发海水向岸聚集,叠加农历十三天文大潮,导致增水超过3.5米。”首席预报员陈明指着卫星云图解释。在灾难面前,总有一群人选择迎难而上。5日6时,文昌市市政工程维修公司抢险队队长带领15名队员,在铺前镇架设3台“龙吸水”排水车。狂风中,他们用身体压住被吹翻的警示牌,在齐腰深的水中连续作业4小时,最终排空积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看到道路恢复通行,一切都值了。”与此同时,在30公里外的清澜港,海事部门正经历最艰难的时刻。4日23时,最后一艘货轮“琼海渔168号”顶着12级风离港,船长吴德发通过对讲机喊道:“全体船员系好安全带,准备迎接横摇!”这艘载着127吨冻鱼的货轮,在浪高9米的海面上颠簸前行,最终于5日9时安全抵达湛江港。
面对超强台风,海南构建起“海陆空”立体防御网。在海上,渔政部门通过北斗终端定位系统,确认全省1.2万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在陆地,文昌市启动防汛防风Ⅱ级应急响应,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8万人;在空中,南方航空调配2架运输机待命,随时准备执行抢险救援任务。
“这次防御有三个突破。”海南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介绍,一是首次运用AI风场预测模型,将台风路径预报精度从50公里提升至20公里;二是在文昌试点“台风保险”,对因灾受损的商铺每户最高赔付3万元;三是发动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组成“移动观察员”队伍,实时反馈道路积水、设施损毁情况。
然而,防御体系仍存短板。在铺前镇老城区,被吹倒的百年榕树砸中5辆电动车,暴露出行道树抗风能力不足;在东郊镇椰林湾,部分老旧小区因排水管网老化导致内涝,反映出基础设施改造滞后。正如专家所言:“每一次台风都是对城市韧性的压力测试。”
尽管防御体系严密,但争议声仍未平息。在文城镇某小区业主群,一名住户抱怨:“物业凌晨3点就敲门要求转移,可我家在12楼,窗户都加固了,有必要吗?”对此,气象专家李建国回应:“2014年台风‘威马逊’期间,海口某高层住宅玻璃被吹落,砸中楼下车辆引发次生灾害。台风防御必须‘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更深刻的反思来自基层。在龙楼镇航天城,工程师王磊带着记者查看被吹倒的太阳能板:“这些设备按12级台风标准设计,可‘麦德姆’带来的是14级风。”他透露,虽然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每亩仅能获赔600元,远低于2000元的种植成本。如何建立更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成为台风多发地区亟待解决的课题。
当“麦德姆”在5日10时以强台风级登陆文昌时,那些逆风而行的身影仍在坚守。在文昌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陈敏带领团队24小时待命,仅5日夜间就接诊了9名因广告牌坠落、玻璃破碎受伤的患者;而在社交媒体上,网友自发发起的“为抢险者点赞”话题下,一条高赞评论写道:“他们脸上的疲惫,恰恰是责任与担当的勋章。”
这场台风,最终以直接经济损失18.7亿元、未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代价远去。但它留下的不仅是倒伏的树木、浸水的街道,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也折射出社会治理能力的进步与不足。
“11年前的‘威马逊’让我们学会了敬畏自然,今天的‘麦德姆’则教会我们如何与风险共处。”海南省委书记在抗台总结会上说。当记者在直播最后说出的那句“风雨总会过去,但守护永不缺席”成为网络金句时,我们或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应对极端天气,既需要科技与制度的硬实力,也离不开每个岗位上默默坚守的软力量。这,正是中国式灾害防御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