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袭 海口海水涌上岸十多米
【台风来袭 海口海水涌上岸十多米】近日,台风“麦德姆”携狂风暴雨直扑海南岛,中心风力达14级。在海口市龙华区滨海大道,汹涌的海水突破防波堤,以每秒3米的速度倒灌上岸,最深处淹没道路达10余米。这场被网友称为“海水漫城”的场景,不仅暴露了极端天气下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更引发了对台风防御体系的深度思考。“浪头比三层楼还高!”5日凌晨2时,家住滨海大道的市民王女士透过窗户看到,海浪裹挟着杂物冲垮了防波堤,浑浊的海水迅速漫过绿化带,涌向机动车道。海口市排水管道养护所监控显示,3时15分,滨海大道与丘海大道交汇处积水达1.2米,20余辆私家车被困,消防部门出动冲锋舟转移群众47人。这场突如其来的海水倒灌,源于台风“麦德姆”引发的风暴潮与天文大潮的双重叠加。海南省海洋预报台首席预报员李伟分析:“台风中心气压骤降引发海水向岸聚集,恰逢农历十三天文大潮,两者叠加导致增水超过3米。”数据显示,4日20时至5日8时,海口湾海域潮位达4.8米,超警戒水位1.2米,创2014年以来最高纪录。
在灾难面前,总有一群人选择逆风而行。5日凌晨1时,海口市市政工程维修公司抢险队队长带领32名队员,在滨海大道架设5台“龙吸水”排水车。狂风中,他们用身体压住被吹翻的警示牌,在齐膝深的水中连续作业6小时,最终排空积水。“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但看到道路恢复通行,一切都值了。”他抹着脸上的雨水说。
与此同时,在30公里外的琼州海峡,海事部门正经历最艰难的时刻。4日23时,最后一艘客滚船“粤海铁4号”顶着12级风离港,船长林志强通过对讲机喊道:“全体船员系好安全带,准备迎接横摇!”这艘载着87名滞留旅客的渡轮,在浪高8米的海面上颠簸前行,最终于5日3时安全抵达徐闻港。
面对超强台风,海南构建起“海陆空”立体防御网。在海上,渔政部门通过北斗终端定位系统,确认全省1.8万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在陆地,海口市启动防汛防风Ⅲ级应急响应,转移危险区域群众3.2万人;在空中,南方航空调配3架运输机待命,随时准备执行抢险救援任务。
“这次防御有三个突破。”海南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介绍,一是首次运用AI风场预测模型,将台风路径预报精度从50公里提升至15公里;二是在海口试点“台风保险”,对因灾受损的商铺每户最高赔付5万元;三是发动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组成“移动观察员”队伍,实时反馈道路积水、设施损毁情况。
然而,防御体系仍存短板。在秀英区永万路,被吹倒的椰子树砸中3辆轿车,暴露出行道树抗风能力不足;在美兰区海甸岛,部分老旧小区因排水管网老化导致内涝,反映出基础设施改造滞后。正如专家所言:“每一次台风都是对城市韧性的压力测试。”
尽管防御体系严密,但争议声仍未平息。在龙华区某小区业主群,一名住户抱怨:“物业凌晨2点就敲门要求转移,可我家在15楼,窗户都加固了,有必要吗?”对此,气象专家张伟民回应:“2018年台风‘山竹’期间,广州某高层住宅玻璃被吹落,砸中楼下车辆引发次生灾害。台风防御必须‘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更深刻的反思来自基层。在文昌市东郊镇,镇干部老陈带着记者查看被吹倒的椰林:“这些树苗种了半年,一场台风全没了。”他透露,虽然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每亩仅能获赔800元,远低于3000元的种植成本。如何建立更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成为台风多发地区亟待解决的课题。
当“麦德姆”在5日8时以强台风级登陆文昌时,那些逆风而行的身影仍在坚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琳带领团队24小时待命,仅5日夜间就接诊了17名因广告牌坠落、玻璃破碎受伤的患者;而在社交媒体上,网友自发发起的“为抢险者点赞”话题下,一条高赞评论写道:“他们脸上的疲惫,恰恰是责任与担当的勋章。”
这场台风终将消失,但它留下的不仅是倒伏的树木、浸水的街道,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也折射出社会治理能力的进步与不足。当评论在直播最后说出的那句“风雨总会过去,但守护永不缺席”成为网络金句时,我们或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应对极端天气,既需要科技与制度的硬实力,也离不开每个岗位上默默坚守的软力量。这,正是中国式灾害防御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