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0月3日电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历史系的“香港空间史研究计划”在9月25日至12月10日,分别于九龙区三个场地举办“铁鸟凝视:战时航空照中的九龙半岛 1941-1945”展览,首次展出共约百张香港在日占期间,盟军在深水埗、九龙城和油尖旺区上空拍摄的珍贵照片,并展出历史建筑物三维模型,还原战时香港的地貌和景物。
该批航空照片由浸大历史系的团队从美国和日本等地搜集,为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日本占领期间,即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30日,盟军侦察机在空袭日军设施前侦测地貌,以及在空袭后核实有否命中目标时所拍摄。团队更特别选定本港三座富有历史的建筑物——深水埗区饶宗颐文化馆、九龙城区中电钟楼文化馆,以及油尖旺区广华医院地下中庭,分别展出当区的战时航空照片。
浸大历史系系主任兼“香港空间史研究计划”负责人邝智文教授表示:“这批新发现的战时航空照片对了解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香港城市发展,以及历史建筑均有特殊价值。它们补充了香港历史空间数据的一个缺口,使我们得以研究战争对香港城市空间甚至社会民生的具体影响。照片亦重现了不少在战前兴建,但在战争期间被破坏的建筑物和地貌。”
虽然盟军拍摄照片是用作军事用途,但照片却保留了当时城巿空间和建筑物的影像,例如前身为荔枝角医院的饶宗颐文化馆,航空照片可见到1945年馆内的A至K座和N座,以及现时用作艺术馆和保育馆的建筑物。航空照片又清晰分辨出战时被用作“深水埗宪兵派遣队”基地的深水埗警署,哪些部份属于战前建筑。
邝教授表示:“二战令大量资讯散失,不少建筑被破坏。由盟军拍摄的航空照片记录了各区在日占时期的面貌,犹如香港的全面纪录,对研究香港战时历史、战争痕迹、地区发展及历史建筑等,都有重要的价值,更可辅助相关的保育工作。”
是次展览获保育历史建筑基金资助,旨在向公众呈现日占时期香港城巿空间和景物的变化,并让他们认识航空照片对研究历史和保育的义意,以及展示浸大历史系“香港空间史研究计划”团队的研究成果。
除了照片,展览还展示由历史系“香港空间史研究计划”团队与浸大艺术科技孵化中心CHRYSALIS等合作伙伴制作约15立方厘米的三维模型,全部均属于九龙半岛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例如协恩中学、太子道西192号、深水埗医局街、雷生春和南昌押,重现它们战时的外貌。展览又设有一幅两米乘三米、由多张珍贵航空照片组成的九龙区大型地图,参观者可寻找地图上的历史建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