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伊朗必须迁都
【伊朗总统:伊朗必须迁都】10月3日消息,据多家外媒报道,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当地时间周四(10月2日)表示,由于城市规模过度扩张、缺水危机加剧以及地面沉降威胁日益严重,伊朗别无选择,只能将首都从德黑兰迁至该国南部。报道称,佩泽希齐扬访问霍尔木兹甘省时表示,虽此前类似迁都提议遭诸多批评,但伊朗资源危机迫在眉睫,现别无选择有义务迁都。该省有贸易经济通道,仅接受现状不规划未来不够,国家问题要求发展转向波斯湾,德黑兰等地正面临难解的缺水危机。佩泽希齐扬以数据揭示德黑兰的生存困境:2024年,伊朗全国范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危机,全年平均降雨量骤降至仅140毫米,与历年标准值相比,降幅高达50%至60%。这一极端气候现象对伊朗的水资源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首都德黑兰所在的地区,其水库水位急剧下降,几乎到了干涸的边缘。据权威预测,若不立即采取一系列紧急且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德黑兰提供日常用水的主要水库,极有可能在2025年10月彻底断流,届时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将面临严重的供水危机。
更为严峻的是,德黑兰部分区域因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年沉降量已达到惊人的30厘米,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安全阈值,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的枯竭速度。与此同时,德黑兰作为伊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人口已超过1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7.6%,其水资源消耗量更是占到了全国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这种巨大的需求压力,使得农业用水与城市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分配问题愈发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水资源危机并非德黑兰一地之困,而是波及全国。在伊朗的31个省份中,有20余个省份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缺水状态,全国范围内80%的水库都接近干涸边缘,形势异常严峻。面对如此紧迫的局面,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发出严厉警告:“若我们继续依赖德黑兰现有的发展模式,不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伊朗将面临系统性崩溃的风险。”
为了破解这一资源困局,佩泽希齐扬提出了迁都的构想,并将目标锁定在了波斯湾沿岸地区,尤其是霍尔木兹甘省。这一战略意图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首先,在破解资源困局方面,波斯湾沿岸地区拥有相对充裕的水资源,能够为新首都提供稳定的水源保障。同时,该地区紧邻霍尔木兹海峡这一“全球能源咽喉”,2024年经该海峡运输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分别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0%,迁都至此可以显著缩短能源运输链,降低对北部水库的依赖。相比之下,从其他地区向德黑兰运水的成本高达每立方米4欧元,而南部就地取水则可大幅削减这一开支。
其次,在重构经济地理方面,伊朗的经济高度依赖南部的油气出口,但工业中心却集中在北部的德黑兰,这种空间上的错位导致原材料长途运输成本高昂,严重削弱了伊朗工业的竞争力。迁都至霍尔木兹甘省,可以实现“油气加工-出口”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利用该省拥有的恰巴哈尔港这一天然良港,以及印度已承诺投资的20亿美元铁路建设项目,打造一条连接中亚与印度洋的贸易走廊,为伊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在规避地缘风险方面,德黑兰位于地震带,周边有两条主要地质断层,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国家政治中心构成了严重威胁。而迁都至南部沿海地区,不仅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能远离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基地,提高国家的战略安全性。
伊朗并非首次提出迁都。自两伊战争结束后,内贾德、鲁哈尼等前总统均以地震威胁、环境挑战为由倡议迁都,但均因财政掣肘与政治分歧搁浅。此次佩泽希齐扬的提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历史上的多次尝试为当前迁都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凸显出迁都这一重大决策在伊朗面临的复杂局面。
此次佩泽希齐扬的提案面临三大挑战。水资源悖论方面,拟迁都的马克兰地区(锡斯坦 - 俾路支斯坦省)是伊朗最干旱区域之一,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若依赖淡化海水,成本远超伊朗经济承受力,且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干旱程度加剧,大规模开发可能引发生态灾难。财政黑洞上,伊朗内政部估算,迁都需约1000亿美元预算,相当于2024年伊朗GDP的12%,在美制裁导致石油收入锐减的背景下,这笔开支堪称“天文数字”,保守派媒体批评这是将国家拖入债务深渊。政治博弈中,迁都涉及权力重新分配,德黑兰精英阶层与南部省份利益冲突激烈,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虽未公开反对,但其顾问曾警告迁都需谨慎规划。